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版)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8-7   阅读:
T AAA

2023年7月29日,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科研处联合主办的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版)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国内外高校以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刑事诉讼法》(第七版)由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光中先生主编。本次由Wells出版社出版的《刑事诉讼法》英文版是对《刑事诉讼法》(第七版)进行翻译形成的作品。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开幕式致辞中对陈光中先生七十余年的教学成就表示肯定,高度评价《刑事诉讼法》(第七版)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该书系统诠释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在立足刑事诉讼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开展域外制度的比较考察。本次英文版的翻译严谨翔实,是将中国刑事诉讼法宣介到域外最为全面、最为权威、最为详细的教材译著。此次教材译著是中国政法大学重视教材编写和涉外法治宣传的表现。教育部公布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名单,中国政法大学成功入选并成为唯一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研究基地。《刑事诉讼法》(第七版)的翻译将推进中国法治与世界各国法治的比较和互鉴,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陈光中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版)英文版的出版目的作了简要介绍。他表示该书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以中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为根据,阐述了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其理论、观点阐述成熟,资料准确,在中国的法学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该书英文版的发布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和司法制度。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与外国的刑事诉讼制度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本国特色。通过翻译该教材可以系统介绍中国刑事司法经验的发展和积累,达到与域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他指出《刑事诉讼法》(第七版)教材的翻译工作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宇冠牵头完成。为保证翻译质量和用语的统一,还特邀多伦多大学教授司图尔特对该教科书内容进行审校。最后他表示举办新书发布会的目的就是要强调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法律制度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高度肯定了陈光中在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认为《刑事诉讼法》(第七版)是一部综合性、系统性兼具的研究性教科书。该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体系、基本理论以及制度程序,是各大高校、学者研究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必备书目之一。通过翻译《刑事诉讼法》(第七版),将中国的刑事诉讼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取得的进步进行对外传播,其意义重大。他表示陈光中长期积极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主编了新中国第一本研究外国刑事诉讼的著作《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组织翻译出版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典或诉讼规则、证据规则,并最早研究有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问题;还组织了规模不同的刑事诉讼国际研讨会;多次率团出国考察交流并邀请外国专家讲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建钧认为,《刑事诉讼法》(第七版)英文版的出版,充分体现了陈光中教授的法治理念、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该书翻译集我国多位刑事诉讼法学者之力,堪称刑事诉讼法学的经典之作,《刑事诉讼法》(第七版)是一本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理论的优秀作品,该书的翻译出版充分展示了我国法学界和法律人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也必将会进一步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智识保障,打开刑事诉讼法学发展的新篇章。

发布会的自由发言环节,由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宋志军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郑曦指出,该书英文版的发行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刑事诉讼学术话语体系,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以及涉外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翻译者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裴炜回顾了参与翻译的过程,阐述了该书英文版在提升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话语权,促进实践中国家与个体参与更多世界级法律对话方面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秦策认为该书英文版的发行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对外交流中的里程碑,并回顾了陈光中先生重视对外交流的历程,呼吁学术界重视我国古代法典的翻译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彭新林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阐述了本书英文版的发布在宣介中国优秀法律作品中的头雁作用,认为该书的翻译真正讲好了中国法治故事,展现了繁荣发达的中国法治成果,提升了我国对外交流的“软”实力。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fx/fx_tpxw/202308/t20230804_5677292.shtml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