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专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的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上周末由438万人报名参与的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落下帷幕。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大、培养结构的持续优化,当前,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近日,围绕研究生培养这一主题,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
本期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谈如何优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工作。
商文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MBA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
▶▶▶“专业”教学要走出去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学位条例》,建立了学位制度,至今已有40余年。1990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近日,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在您看来,此次《意见》的颁布将对专业学位办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商文江:在这次颁发的新文件中,反复谈及了一个主题,概括来说就是两类学位同等重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都应把研究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一直以来,专业学位质量不高的看法广泛存在,相信通过该文件的颁布,专业学位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所提升,也会逐步引导更多人改变对专业学位的旧有偏见。这也是发挥专业学位办学优势,高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推动创新产业发展的前提。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培养定位、培养标准、招生标准、评价标准等环节有差异,要遵循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进一步优化培养路径,提高分类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相信该文件的颁布也会支撑专业学位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满足新时代国家各行业飞速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满足高层次服务类行业的人才需求。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基于您的经验来看,若想做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分类发展工作,专业学位要重点关注哪方面问题?
商文江:一定意义上来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起家”的。1990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至今也有30多年了,但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还需再进一步扭转,同时两种学位在实践层面同质化的问题还广泛存在。
而且也存在一些学生在攻读研究生学历时虽以“学术”为追求,但学术价值发挥不足、实践转换度不够等问题。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对学生个人而言,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若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做好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搭建桥梁。具体来说,就是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去年我们学院审计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竞争格外激烈,深层原因就在于其社会认可度高。一方面,审计本身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刚需”专业;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学位培养实践能让社会需求方及学生本人都“放心”“安心”“开心”,实现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对接。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此次颁发的《意见》对您所提到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质化的问题也有所回应,其中就特别指出要分类规划两类学位发展。完善两类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和结构。对此您怎么看?
商文江: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经达到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群体,进行分类规划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完成的时代课题。但我想正如《意见》中所强调的:“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主要依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突出精准,应相对灵活”。未来专业学位的设置应更具体,应基于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做更有针对性的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推进,各大高校都肩负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我们中国政法大学也肩负着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使命。
在这一任务的基础上,我认为还应该围绕着宽泛学科设置做更加具体化的专业建设。比如在我们商学院就可以确定更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涉外法商人才。因为“法治”的概念还很大,涉及的社会应用领域也比较宽泛,我们必须培养更为具体可用的高水平人才。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多法律、制度、文化、商业逻辑的冲突和矛盾,也对我们商学院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重要需求。我们的涉外法商人才培养可以融合“法”“商”“外”等多方的优势和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需求和社会实践。
▶▶▶“专业”人才要走进来
在12月19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直言,分类发展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必然路径。当前经济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更加多元,特别是对面向实践创新的专业学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我们深入进行供给侧改革形成了牵引,也形成了倒逼。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如此看来我们需要做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工作,同时还要把握好不同学位人才培养的侧重方向,如专业学位应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这需要教师怎样面对?
商文江:这些发展和变化都会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可能会面临无法开展新课程的压力。还是以涉外法商专业为例,一方面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不具备运用外语开展课程讲授的能力,说简单点其实就是培养专业实践人才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因此若想开展好专业学位教学工作,学校首先要提升相关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校外师资的引进。正如此次《意见》中所强调的,专业学位应健全校外导师参加的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完善校外导师和行业产业专家库,制定校外导师评聘标准及政策,明确校外导师责权边界,开展校外导师培训。专业学位校内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到行业产业一线开展调研实践。
围绕文件中所提到的相关举措,我们也曾开展过许多探索。首先,切实感受到校外导师的确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很多支持,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从学生一入校开始的,主要体现在学术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学术指导方面,包括知识经验、技能方法的教学以及科研选题的启发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校外导师不仅仅是提供人脉资源和就业机会的供给,更能够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给予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见,使学生的学术研究、校外实习和就业更有针对性,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同时,我们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每年也会到行业产业一线开展调研实践,此时学院中就有一些教师正在与学生们一起在企业开展调研。开展这些活动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可以提前感受真实的生产场域。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我们也了解到,在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教师群体涉及行业企业一线,还有很多学生也来自社会实践一线。围绕此特征,《意见》中也特别指出,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对此您有怎样的体会?
商文江:对于这句话我们也的确深有体会,这十分契合我们的日常办学情况。在我们学院有工商管理、审计、金融、国际商务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而其中工商管理专业(MBA)所涉及的学生是我们学院重要的生源群体。
因为,MBA与其他的专业学位教育还有所不同。通常专业学位会更强调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实践专业人才,而攻读MBA学位的学生大多已融入社会实践,在社会上有具体的职务工作。这对于学院MBA的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办学质量的同时,必须要有更多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例如2024年学院共开设了合规与风险管理、数据管理与业态创新等多达六个专业研究或培养方向供MBA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些方向代表了现阶段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也更适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进修学习。此外,有时MBA的学生也会把自己具备的社会资源带到学校,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互利共赢。毕业之后,MBA的学生也更愿意成为学院的校外导师,为学院作出更长远的贡献。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持续推进,我也相信以MBA为代表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们也必须发挥好它的优势,深入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链条。如《意见》所提出的,要在选拔机制方面,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要在培养方案方面,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强调基础课程和行业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实务实操类课程建设,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情境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在学位论文评价改革方面,实行多元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考核方式(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作品创作、方案设计等),明确写作规范,建立行业产业专家参与的评审机制。
原文链接:挖掘专业学位的办学优势是大势所需——人民政协网 (rmzx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