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召开。本次研讨会为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设立以来的首次工作推进会。
与会人员围绕“实践、实训、实战”教育理念,构筑优势融聚、主体融汇、机制融通生态链条,从课程体系设计、选拔机制优化、项目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就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动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新思路。
研讨会伊始,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罗智敏详细介绍了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公布了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实验班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有开创性,不仅为多个涉外方向共同开设“涉外法治专业课组”“涉外法治交叉学科课组”,同时,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特色化课程模块,对不同方向的涉外法治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除此之外,课程体系突出“实战”属性,不仅在课堂内教学中加强案例、模拟法庭类实训型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外实践教学部分增加涉外专业实习和涉外模拟训练营等环节。
在会议的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课程体系”“实验班二次选拔优化方案”“项目制培养模式”展开深入讨论。学校协同单位、签约单位的专家,实务导师,以及校内各学院代表、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讨论,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建设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朝阳区司法局副局长、律协党委书记邸静对讨论环节作了总结。她认为本次讨论内容务实、重点突出、富有成效,期待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助力我国涉外法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闭幕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会议凝聚了多方智慧,初步形成了“课程优化—选拔创新—实践强化—平台支撑”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助力推动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未来,学校将以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为依托,联合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仲裁机构、企业、律所等参与涉外实务的主体,共同推进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落地实施,并将定期开展培养成效评估与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推动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责任编辑 张进)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5日
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60703f378123489a8e9663fd842abe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