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人民网】三所高校校长、书记谈“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主题

来源:人民网   10-27   阅读:
T AAA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昨天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记者采访了三所高校的校长、书记,他们对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分别谈了认识和感受。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四中全会打造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定势

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鸣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令。

响应号令的第一个必要思考,是四中全会基于什么判断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公报指出,“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这一判断透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的发展问题,承担的新的执政使命这三个要素的内在关联,以适应性条件反射的惯性凸显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人以如情、如理、如势的心理观照,以及亲临、亲历、亲为的责任感召。

响应号令的第二个必要思考,是四中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究竟想做什么。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寓意深刻的总目标犹如一根思想主轴,把我们理解全会精神实质的思绪带入了这样的境域:对法治中国的解读,实质上要由讲中国的法治故事深入到讲法治的中国故事。以四中全会为新的起点,依法治国不再是可行可弃的要求、若明若暗的认识、亦此亦彼的所为,在逐步健全的法治体系中,国家的性质、权力的行使、市场的秩序、社会的关系、事业的运行、民众的权利,无不要在法理中有理由,在法律中有依据,在法治中有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法治的定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法治的定调;在法律目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是法治的定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定规;实行市场的公平竞争、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法治的定律;实现司法文明,是法治的定位;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是法治的定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法治的定案。

基于这两个必要思考,我们有理由认为,四中全会无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打造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识别、可操作、可运用、可感受的现代中国国家治理定势。中国的法治故事将在这一定势中饶有生机,法治的中国故事将在这一定势中魅力四射。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决定。四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四中全会决定就依法治国的重点难点做出了积极正面的回应,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这既是对过去十年政法工作的总结,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和基础布局。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总体财富实现了巨大增长,我们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利益诉求的多样,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尤其是面对财富存量日益阶层化、改革增量逐渐边际化的局面,再次改革的呼声,犹如三十多年前,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各界的认识不一,在切身利益面前也不可能认识统一,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保障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进。

首先,法治能够消除改革的风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纷争,面对各种力量的冲撞,需要标准与权威的出现。法律作为一种共同标准与理性权威,应该深植于社会各界内心,成为各方相互博弈的边界,成为社会达成妥协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够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法治可以引领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实践先行、立法附随”的改革模式产生的弊端,法治的权威可以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够纠偏改革的失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具有的正义、平等、公开、秩序等精神价值,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能够检验改革的成效,能够纠正改革的失误。

民主政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深改、公平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培育,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越是深化各项事业改革、推进社会深刻转型,就越是需要法治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规范权力与资本、保障人权与尊严,才能实现国家安稳、社会共赢。

链接: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1024/c42510-25903131.html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