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接受锻炼,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人才。
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因素分析
基层历练是主要动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村官岗位最集中的动机,一是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二是培养个人能力,三是缓冲就业压力。基于户口、加分等优惠政策的影响较小。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是从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选择村官岗位,他们普遍具有自信而进取的心理品质,有着强烈的成才意愿和长远的个人发展眼界。
职业发展方向呈集中趋势。村官岗位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岗位,多数人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期满后的出路应是多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方向呈集中趋势,有71.4%的打算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少部分希望期满留任、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或自主择业。这表明,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相对单一。
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最大。大学生村官在专业知识、政策理解能力、工作执行力、学习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不适应岗位需求的地方,如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对农村事务的了解、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善于与村民沟通等。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任职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人际沟通能力、性格成熟、思想觉悟提高以及工作能力。
社会支持是重要的成长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父母对于子女选择村官岗位表示支持,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基层组织也对村官成长产生积极作用,62%的基层组织对村官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都较高,70%以上的村落自然环境良好。此外,64%的大学生村官对相关政策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政策建议
完善动态衔接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所在高校、选聘部门、所在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协同管理机制。同时,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人才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盘子,完善录用政策、管理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确立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选调生等人才选拔、就业创业中的优先支持地位,从而建立起“多元发展、有效流动”的职业发展平台。
建立业绩导向的考核机制。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自己有干事的决心和热情,但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明确将创业富民和服务群众作为现任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职责,因此在考核内容设置上,应当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把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进行细化和分解,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并将大学生村官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绩效工资、教育培训等直接挂钩,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工作还必须做到程序规范和民主公开。可以参照干部选拔考察,科学设置大学生村官考核程序,在坚持访谈了解、调查核实工作实绩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民主测评,做到公开透明。
组建大学生村官创新团队。在每村一名大学生的基础上,将相近村落的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形成4-5人的团队,日常工作以各自所在村落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与协同创新,这样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群体智慧,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攻关克难。同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和寂寞空虚的感觉。大学生村官组成团队,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心理因素,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
发挥高校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母校的支持无疑是巨大推动力。要鼓励高校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档案,跟踪其发展状况,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走访;进一步完善“红色1+1”活动,把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大学生村官有一个学生党支部作为坚强后盾的良好机制;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参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http://www.zuzhirenshi.com/GetInfo.action?newsPaperID=29120&spacePage_ID=29126&InfoID=566270ce-0aca-41a1-a015-69e970dd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