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现代教育报】刘长敏:在挑战中书写别样人生

 7-2   阅读:
T AAA

高校“才艺师长”系列报道

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女学者,身为博导,性格爽朗、干脆,给学生讲课时激情充沛,极富感染力;身为教授,她待人平和,同事、学生都愿意与之亲近;身为宣传部部长,她尽心竭力,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劳心劳力。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杰出的女性,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刘长敏。

《大学生周刊》记者 刁雅琴

感谢高考,感谢机遇

初见刘部长时,她手里正拿着两张纸,一张是记者事先发过去的采访提纲,另一张是她写的采访需要回答的问题内容概要。理性、条理分明,这是记者对刘部长最直观的印象。

待记者坐定,刘部长手捧清茶与记者聊起她的学生时代。“我感谢高考制度,感谢时代,感谢机遇。”说这话时,刘部长饱含深情,眼神中透露出诚恳。

文革后期,刘长敏上高中,那段时间,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学生们忙着参加大串联,热闹的校园容纳不下一张安稳的课桌。这种闲散的学习氛围,让自小就热爱学习爱读书的刘长敏开始有一些迷茫。对未来,她有些许担忧,那种对象牙塔生活的向往总是时不时撞击着她的心。但现实又让她无可奈何。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是一次不可放过的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与许多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走来的年轻人一样,刘长敏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带着忐忑的心情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不放弃,她如愿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

“在一般人看来,‘77年’、‘高考’这些只是极其普通的历史名词,对我而言,每次当我看到、听到这几个字,心灵都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感谢时代给了我一个与别人公平竞争的平台。没有那个时代就没有那样的机遇,我也就改变不了自己的人生,我的生活品质和人生境界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提高。现在,我常常告诉身边的朋友、学生要抓住机遇。”刘长敏动情地说。

但同时,刘长敏强调机遇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一个人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等到机会来临时,才能搭上机会这班车。自小因为文笔出众,作文写的好,刘长敏的文章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全班赏读,“我一直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文革时,阅读机会很少,可以读到的书也很少,她就拼命阅读各种世界名著。这些为她的高考都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怀着感恩的心,进入大学之后,刘长敏开始玩命地学习,每天早上,她都是宿舍里起床最早的人,六点半晨练,七点准时看书学习,这是她四年大学雷打不动的习惯。对当下一些大学生刷夜、泡吧的问题,刘部长直言痛心,“在这样需要一个勤学苦读的年纪,随意地挥洒时间,我觉得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不尊重。”

46岁,我决定考博

1982年,刘长敏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秀,她进入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1986年,她调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她就给学生们上大课,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老师的责任感让她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她几乎强迫自己大量阅读各种书籍,那时候,学校图书馆的老师几乎都认识她,因为每周,她都会提着厚厚一摞看完的书去换新书,久而久之人们都认识了这位爱看书,看书极快的女老师。

上世界历史的课程时,为了备课,刘长敏阅读了大量有关巴黎公社史内容的书籍,当看到那些革命先驱者们为了信仰、为了真理,不惜奉献生命时,她被感动得嚎啕大哭,给学生们讲到这段历史时,她也激动得热泪盈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理解都融入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感触很深,因此,她的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后来,刘长敏开始担任学校国际政治系的专业课老师,然后是系主任。和所有的老师一样,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经历了一个个艰苦的职称评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在外人看来,总算熬出头了,而当时46岁的刘长敏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考博!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时,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觉得她已经是教授了,而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外,家务缠身,实在没必要再吃这个苦,可刘长敏性格中的那股倔强的因子又开始萌动,工作了20多年,她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给自己的学术积累贴上足以证明自己的标签,此外,作为博导,她也希望自己能在知识上,再一次提升自己。

“家里人听说了我的决定后都表示支持,在我之前,家里没有出过那么高学历的人,大家都希望我能够考上博士,以后给家里的后辈们做个好榜样。”带着自身对学术的追求和对家族的使命感,刘长敏又一次踏上了自己的求学之旅。

刘长敏用了“自虐”的字眼形容自己复习考试的那段日子,“烦的时候,我也责问自己为什么要没事找事做,让自己这么辛苦,但又总是告诉自己,人必须要不断地进取,不进则退,我不能总用一种保守的防御心态去面对生活,如果不给自己定个目标,那么生活就永远在固有的框框里出不来,一个人要败就败给自己!同时,我是一位老师,我必须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培养要精心,不能粗放,师者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那段时间,除了学习需要必须要看的新闻之外,她从不看电视,每当周围的朋友聊起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情节时,她总是一脸的茫然。最终,刘长敏顺利考上了法大博士,师从我国国际法大师周忠海先生,完成了自己学术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

2005年,刘长敏被组织任命为法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对这样一个走学术派路线的女学者来说,这是她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全新挑战。

接手宣传部工作后,刘部长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她深知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作为法律类的大学,我们学校有鲜明的特色,我们的校园文化要突出‘法’的内涵,要在学校形成浓厚的法学氛围。学校还成立了校园文化办公室。”刘部长饶有兴趣地给记者介绍起法大特色鲜明的三个文化景观。进入法大校园,人们都会被眼前的校训宝鼎所吸引。这尊底座高三十公分,由九块方石拼合而成的大鼎镌刻着法大的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性礼器‘鼎的形象,将校训融合其中,能很好地彰显学校在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刘部长说。

而法大法渊阁里那面高11.2米、宽9.8米的法字墙更是让刘部长颇为自豪,“我们的法字墙上有中国高校最大的中文‘法’字居于正中,同时四周还环以40多种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字中的‘法’字。多种文字的‘法’象征了各法系之间的交流和中国法学的兼容并蓄。40多种语言的融汇赋予‘法’字国际化视野。”

另外,学校图书馆后面的法治广场的设计也让刘部长津津乐道。“广场主体建筑为两面流水墙,一面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再现了苏格拉底服刑前与弟子告别的场面。苏格拉底之死向后世昭示,法治首先是程序之治,正当的程序比合理的结果更重要。另一面墙以《世界人权宣言》全文为主题,突出人权的重要性。”

“作为宣传部长,我按照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把这种情感物化成校园文化景观的形式,这些作品都融进了我个人的审美价值,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想想,即使以后我退休了,这些建筑还无声地矗立着,用它们无声的力量去感染法大学子奋发努力,我就会觉得很欣慰。”刘部长感动地说。

原文链接:http://daxue.163.com/10/0628/14/6A97IUSK00914DC8.html

关闭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