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任何发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即实现三个吻合: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吻合、发展与我国改革发展事业的规律相吻合、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念和利益期待相吻合;达到三个目的:实现科学程度高的正确谋划、成本代价低的有效运行、普遍惠及广的发展效应。
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吻合。我校按照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法学人才众多、智力密集的优势,组织动员广大师生通过各种形式,为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发展与我国改革发展事业的规律相吻合。我校坚持走以规律促进内涵提升的质量优先之路,提出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要求变化的规律、全国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要求发展的规律、我校顺应客观需要办学事业的进步规律结合起来,制定了“深化教育创新、强化依法治校、推进和谐发展、建设法科强校”的实践载体,将其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最根本、最关键、最迫切的核心命题。
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念和利益期待相吻合。我校致力于以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保障师生员工主体性,以和谐校园机制建设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切实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信心。
我校把三个目的具体化为:一是要使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二是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成为学校各方面的治理结构和工作情景,三是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张成为全校师生的切身经历和实际感受。
第一阶段,我校实行开放式学习调研,实施全域开放机制。一是突出学习实践主体的开放,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换位思考、交流。举办“学科带头人论坛”、“部处长论坛”,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多视点实时同步互动式”解放思想大讨论,针对过去实行过但被实践证明有缺陷和瑕疵的做法,以及在过去是正确的但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中不适应的做法,进行了专题研讨,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二是突出学习实践内容的开放,按照“跳出学校换思维,跳出教育看发展”的思路,既学习中国科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管理模式;既总结校内发展得好的典型案例,又学习天津滨海新区、兄弟院校、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开展多视角、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调研,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寻求有效的内外标尺。三是突出学习实践效果的开放,成立由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宣讲团,不仅深入学院、班级为广大师生党员答疑解惑,并且走出校门,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主题演讲、文艺汇报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使学习实践的效果在校外产生辐射作用。
第二阶段,我校实行问诊式检查分析,实施全员问诊机制。一是向师生员工问诊,请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态势作出评判,找出制约发展的症结,提出促进发展的建议,通过设置意见箱、电子信箱、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归纳整理了200余条意见;二是向校友、学生家长、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用人单位、学科服务单位等各方面问诊,了解国家、社会对学校发展的需求和改进意见;三是通过对问诊结果的分析,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根本任务,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三阶段,我校将实行互动式整改落实,实施全程笃行机制。一是按拟定解决的突出问题,组成若干包括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代表的专题整改落实组,在与师生员工的互动中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实施整改落实方案,验收整改落实方案,通过最有效的路径、最快捷的方式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二是在与师生的互动中进一步健全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师生认可的工作方式、师生满意的服务机制、师生拥护的发展模式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营造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在与师生的互动中进一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体现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目标上来。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5/19/content_10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