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他一本正经地说:“你们知道吗?新的规定下来了,法大的学生只要通过本校的考试就能拿到英语六级证书了”,底下一片哗然。他很平静地说:“好,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情绪反应’……”在马皑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总是保持活跃。
马皑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他说:我首先是一名老师。他在教师岗位上倾情付出了24年。
他的课出名地难选,因为想选的学生太多了,以至于因课堂太过火爆,旁听的学生不得不带着小板凳挤坐在教室的过道上。一位上过他的课的同学说:“马老师上课从不让我们做笔记,说是做笔记就影响听讲和思考了。课后可以随便拷课件,甚至连他未出版的书的提纲也不避讳。”
几乎所有听过他的课的学生都这样总结:很幸运,能选上他的课;很幸运,这一辈子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他是一个可爱的博学的朋友,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在学生眼中,他是“博学与幽默的化身,智慧与帅气的代言人”,是“心理调节的大师,终生的益友”。
他上课总是提前半小时来到课堂,与学生们谈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疑惑,并细致解答。学生有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来向他咨询。他长期坚持为学生义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牺牲大量个人时间。对于心理障碍较为明显的学生,则不厌其烦地为他进行心理辅导。只要他在北京,无论周末还是假期,只要有学生打电话希望与他交谈,他都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他会从城里赶到百公里外的昌平校区与学生谈心,再不辞辛劳地赶回城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回复学生咨询的邮件或短信,有一次竟然用了几个小时回复一位学生的近30条短信,直到该学生情绪缓和下来为止。
去年10月28日学校发生凶杀事件的那个夜晚,作为知名心理专家,马皑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以个人名义在校园BBS上发布题为《这个夜晚,让我们相互支撑》的帖子,抚慰受惊的学生,很多学生因此感动得流泪。他说:“这一夜,也许你们的父母亲人会为你们担心,也许你们自己会感到恐惧很难平复,也许这一夜我们将无眠,但无论怎样,请你保持一份冷静,不要让太多的焦虑折磨自己,不要失去对法律、对自己、对学校的信心。请帮助那些可能目睹了事件的同学,尽量引导他们流出压抑的眼泪,但要注意方式,因为,任何的追问和引导式的回忆都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二次伤害。这一夜,让我们相互支撑!”
他热心帮助学生们修改论文、设计各种社会实践方案,主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时甚至自己来承担相关开支。去年暑假,他志愿担任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北京市地摊生态调查课题。他和学生们一起不惧高温,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开展地摊生态调查,使学生们既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理论知识。该课题小组的成员也因成果突出被评为学校的“学术十星”。
但凡名师,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某次,一学生社团邀他到昌平校区做讲座。听讲座的人乱哄哄地鱼贯入场,张罗讲座的人风风火火地忙里忙外,竟无人注意到黑板的不整洁。待人们注意时,不知何时入场的马皑已在默默擦着黑板。由于组织工作的失力,已使他在举办讲座的前一日不远百里地赶了个空场。那个热心而糊涂的通知者最后还是将6点开始的讲座通知成了7点,而他居然在5点半就到达了会场。在被如此折腾一番之后,他的脸上依然和蔼如故,不见半点愠色。
在百度贴吧上,有一个专门的“马皑吧”。偶入贴吧深处,竟然没有发现一篇反面的帖子。在网络这么嘈杂的地方,竟然有这样一个异口同声的地方。
原文链接:http://news.jyb.cn/high/gjrw/200906/t20090615_28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