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五四”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   5-18   阅读:
T AAA

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纪念‘五四’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4月25日在京召开,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五四时期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正是从那时起,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五四时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而这种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桂钿教授提出,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中华文化精英对儒学的批判,清王朝就不可能被推翻。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对儒学的看法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再局限于五四时期中华文化精英的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论断,而是应该研究儒学,提倡其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教授则谈道,虽然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的文化模式是基于西方文化的,与中国文化环境并不完全兼容,但是我们仍应对西方的科学理性和民主加以借鉴,以便借助这样一个范型寻找和把握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绍舜教授提出,毛泽东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完成了四大转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体化,其中包括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具体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具体化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把群众观点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建设理论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式民族化,即尽量用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式现代化,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使其反映现代内容,使其具有现代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实践化,即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作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将其视作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而这四大转化的精髓,便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基于对文化意义上“五四”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五四”对哲学的划时代意义更加明显,它让中国哲学实现了从原始的古代哲学到狭义哲学、学科哲学的质变,在主客体关系的价值层面、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着眼于当下,宋志明提出,中国哲学已经迈入到当代中国哲学的新阶段。当代中国哲学,应该是中国哲学传统在现时代的新发展,不能再照着中国现代哲学讲下去,而应该接着中国现代哲学讲下去,真正讲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意,体现当下时代的精华。(双华斌)

关闭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