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马抗美
中国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大学中唯一的一所政法大学,是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和政法干部重要培养基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2005年,为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我们构建了德育新体系,提出了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环境“五育人”工作方法,建构起全员参与、全职司责、全域渗透、全程贯通的德育工作新体制,逐步确立了“四结合”的工作机制。
与思想理论课程建设相结合,巩固主阵地,畅通主渠道。我校坚持思想理论课程建设走学科建设的道路。2005年,我们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新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课程首席专家制,加强新课程质量监控,使新课程方案得以全面落实。我们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实施形势政策教育“七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每学年听一次高水平的形势报告,听一次英模报告,听一次党课,观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参加一次研讨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一篇论文。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的养成。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以公平正义理念为核心的司法职业道德观和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核心的政治道德观。新生步入神圣政法学府之时都进行入学宣誓,“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的誓词是新生教育的第一课。十余年来,学校坚持每年把政法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请进校园,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校开设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行为规则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通过教师的师德风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与大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打造充满活力的特色工作项目。我们设立“德育实验班”,将校党委宣传部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学院的学科特色相结合,探索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启动“全面发展,丰润人生”素质教育启航计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深受广大同学欢迎的辅学课程,目前已有2600余人次选修。我们还每周举办“大学生成长沙龙”,每次邀请专业课教师与同学们零距离接触,答疑解惑,以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些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因而备受学生喜爱,其参与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集约化的德育工作平台。我校社会实践活动以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主线,推出了“一校带一镇,送法到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双百”行动计划、千名党团员“五进五宣”等大型活动。学生社团准律师协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余人次;学校法律诊所中实习学生共接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1000多人次,受理案件546件。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获第九届“挑战杯”特等奖。
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关爱机制。为保证学生顺利成长成材,我们建立起全方位的学生关爱机制。学校实施了学生管理预警制度,对学生的学业、心理、日常行为进行全程关注和介入,建立了“物质资助为基础,精神鼓励为动力,能力提升为平台,素质拓展为目标”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同时推出“自强之星”和“感动法大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70918_113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