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人民日报】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为思想插上翅膀

 10-22   阅读:
T AAA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坚持以现代高等教育的这个主流观念来引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在中国政法大学近年来全方位的本科教学改革中,通识教育的改革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杰出人才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一种崭新的通识教育理念

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第一次“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后,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渐得到重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发布后,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目前,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

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启动了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的崭新理念。所谓有灵魂的通识教育,就是把通识教育提升到打造“中华文明熔炉”的高度,并以少而精的共同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文明大国,能否建立起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的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中国今后培养的人才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

为此,中国政法大学从2006级新生开始建立了以“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两门全校本科生共同必修课为核心的新的通识课程体系,由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负责,集全校乃至校外的优质师资,合力打造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通识精品课程。这种以打造文明熔炉为指向、高质量、体系化、共同必修、中西兼通的通识课就是整个通识教育的灵魂所在。

配备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三管齐下

优秀的师资配备是课程成功的保障。通识教育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多数高校都缺乏专职的、优秀的师资。而中国政法大学长期是一所单一的法科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精品课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但为了保证“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功,中国政法大学的领导班子下决心三管齐下,选配出一支优秀的通识必修课的师资队伍:

其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大非法学学科人才的引进工作。中国政法大学按照“少、精、聚、尖”的原则重点抓好非法学人才的引进工作,近年来引进非法学学科带头人10人,海外名校博士14人。相当的一批引进人才成为通识必修课的骨干教师。其中,引进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丛日云教授成为主持“西方文明通论”课程的责任教授。

其二,集中全校优秀师资。“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全校教师的热烈反响。“中华文明通论”与“西方文明通论”这两门课汇聚了中国政法大学各个学科最优秀的师资。在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能够登上两门通识必修课的讲坛,已经成为法大教师的一种荣誉。

其三,将名校名师请进我校。中国政法大学为了把两门通识必修课建设成为全国瞩目的精品课,不仅调集了全校的优秀师资,而且将全国的名校名师请进来。尽管中国政法大学偏居北京城郊,但许多名师还是被中国政法大学的通识理念和盛情邀请所打动,一次次现身在法大的讲堂上。

共同的教学宗旨,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识课堂上的同与异

“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内容涵括广大,师资来源众多,如何能够保证其成为系统的且具有统领性的核心课程呢?中国政法大学专门成立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对这两门课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原典而非教条;思想而非知识;系统而非拼凑;通识而非专业”。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内容应该站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及西方文明的高度,以历史学为“经”,以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为“纬”,将人文训练和社会训练结合起来,引领学生系统阅读中国和西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把握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永恒的精神价值。这些课程由若干专题组成,这些专题不是拼凑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涵盖中华文明或西方文明最重要的内容,相互呼应。它们不同于系列讲座,其内容安排要有人工的周密设计;但又不像普通的专业课那样严整。讲授中需要高屋建瓴,突出重点,以生动的形式揭示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个性特征。

在这些共同的宗旨统领下,两门课程又有各自的风格。“中华文明通论”提出的课程要求是:“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其具体做法是:以历史发展为轴线,通过展示与剖析中华文明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的精华之处,展示最新考古文化研究成果,带领同学更直接的走进历史,走进中华文明,明古而知今。而“西方文明通论”则采用横向的角度来阐述西方文明。将西方文明分为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对应着相应的学科,如政治文明对应着政治学,法律文明对应着法学,科技文明对应着科技史等。同时,每个专题都要有历史的维度,交待其重要内容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这些专题构成一个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专题的讲授,使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内容、特征和历史演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延伸

由于两门文明通论课内容广博,18次的课堂教学难以覆盖其主要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又采取了将有灵魂的通识教育向第二课堂延伸的种种办法:

首先,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由受聘的任课教师准备集体编写出份量较重的“中华文明通论”与“西方文明通论”教材。这些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覆盖该门课的主要内容,而授课只讲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余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解决。每个任课教师可承担所讲授部分的教材编写任务。

其次,在课堂教学外,利用课外时间开设“西方文明系列讲座”与“中华文明讲座”,每年10次,每学期5次。聘请校内外专家讲授,以微观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事例、文本等的分析,补充课堂讲解,加深同学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要求学生至少选听其中的1次。讲座的设计有意弥补课堂教学和教材所不能覆盖的内容。通过将讲座制成课件上网的方式,提供给后来的学生使用,这样来逐渐积累该门课丰富的教学资源。

再次,建立两门课的专门网站,网站内容包括教学课件,该门课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文献和音像的材料)等。目前,中国政法大学的“中西文明在线”网站已经建成。

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据我们对2006级本科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这两门必修课很有必要,有80%以上的学生对这两门课的讲课效果总体上感到满意。中国政法大学将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