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社会学院知行名师系列讲坛第一期—“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来源:社会学院   5-21   阅读:
T AAA

5 月19日,社会学院分团委主办的第一期知行名师讲坛在昌平校区举行。社会学院院长应星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为主题,分析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中国问题所具有的独特力量及对理论概念、经验研究连接方式的反思。讲座由社会学院孟庆延老师主持。

应星教授首先介绍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特点以及其发展现状。随后,他围绕质性研究方法,讲解了中国社会反均质性的原因:第一,基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人的情理逻辑;第二,中国社会不断处在变动中,不像美国社会的强稳定性;第三,中国底层社会是复杂的,这样的特点下用问卷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而用叙事的方法或者说定性研究的方式在中国有独特的力量。

同时,应星教授也分析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他剖析了社会学研究意义上故事的决定因素:第一,问题感与“朴素经验论”;第二,复杂性与“家乡社会学;第三,想象力与“记者式叙述;第四,“理智的正直诚实”与“学术的纵欲主义”。

在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综合分析后,应星教授反思了理论概念与经验研究连接方式。他对常见的连接方式进行了评论,第一种为移植或演绎西方概念,但概念因其历史性,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第二种为创造概念以概括经验现象的主要特征,例如费孝通所造的概念“差序格局”,但是需要研究者良好的理论经验的修养;第三种方式是重新发现政策文件的概念或日常生活的说法,这一方式的危险性就在于零敲碎打,容易在研究中迷失。

在系统论述的基础上,应星教授表示,他所讲的不是要加深定性和定量的隔阂和界限,而是希望思考每一种方法的力量和软肋,至少能够做到相互理解和包容。他提到,对研究者来说,真正的差别只有一个,会做研究和不会做研究的差别,没有什么理论和经验的差别,定性和定量的差别。

论坛上,同学们就“在事件还原时该据实还是该自行推断”等问题对进行提问,应星教授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编辑/陈金波)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