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扰乱了大部分人的学习与生活计划。为缓解同学们因疫情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3月21日下午,法律硕士学院开展了以“疫情防控与研究生心理建设”为主题的第六期"法硕论道·师生下午茶"活动,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许晶晶为同学们在云端答疑解惑。本次活动由法律硕士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苏宇主持。这也是第一次线上进行的师生下午茶活动。
活动伊始,苏宇向同学们介绍许晶晶老师的基本情况,并希望同学们在许老师主讲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及时提出心理困惑或者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在两个小时的主讲过程中,许晶晶首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为大家介绍“疫情下的困扰”的不同阶段。1月中旬,大家普遍处于认为病毒远离我们的时期。1月下旬“疫情下的困扰”逐渐显现,大家开始进入冲击期,感觉恐慌震惊、不能接受。接着进入防疫退缩或者尝试解决期,此时大家感到愤怒和忧愁,但也开始自我调节。在进入寻求帮助期后,疫情困扰仍然持续,但大家的心理能慢慢回复平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大家进入危机后成长期,逐步适应疫情下的不良反应。
许晶晶向同学们分享疫情期间公众心理问题的分布情况:20%存在疑病,50%感到焦虑,20%出现躯体化,10%有抑郁情绪,30%有睡眠障碍,10%有强迫症。她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些症状的临床表现,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焦虑和睡眠障碍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应对建议,同时给大家科普心理咨询的途径。
随后,许晶晶与同学们就疫情期间的“压力程度”与“家庭矛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她通过“行为-压力”模型论证低压力或者高压力都影响行为绩效,认为要将压力保持在适度水平。她建议同学们在疫情期间,要学会化危为机,借此机会多充电学习,多思考。
在居家学习中,有同学表示学习懈怠,自制力和自控力差,内心既焦虑又自责。针对同学们或多或少出现效率低和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她认为可以依照“易得性”和“固定性”原则缓解。易得性原则是指将想要做的事放在手边而不是束之高阁。固定性原则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做事,通过规律性活动打造安全感,并建议同学多找点事,锚点越多人越稳定。
家庭矛盾也是此次疫情中困扰许多同学的问题。许晶晶认为长期在家待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加强亲密关系,相互的支持是疫情期间最大心理良药。另一方面,亲密也易造成矛盾。比如因早起问题和父母争吵。在出现此种情况时,她建议同学们可以从“停”“说”“做”三方面着手。“停”即觉察情绪,思考原因;“说”即理解情绪,了解目的;“做”即坦诚沟通,做能做的。
同时,也有同学提出日常学习的困扰,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许晶晶认为,“不够好拼命学”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研究生视野要宽阔,按照今后的职业规划去有所侧重地学习。苏宇认为,法律硕士学生养成法律思维非常重要,同学们要注重课堂学习及课后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探讨,要形成完整的法学知识体系,及时总结和分析。
最后,苏宇希望同学们要注重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学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要掌握方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面对未来的不可知,才能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把握主动权。
这是一次线上进行的下午茶活动,网络拉近了师生之前的距离,大家敞开心扉畅谈,老师们为同学提供了很多良好的建议和意见,相信参加下午茶的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收获。据悉,特殊时期,师生下午茶后续活动也将继续线上进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为师生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