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读经典·闻书香·润人生”读书会第二期“思想背后的利益”成功举办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1-20   阅读:
T AAA

(通讯员 丁敏钊 许慧芳)1月15日下午“读经典·闻书香·润人生”中国政法大学寒假学生读书会第二期“思想背后的利益”在昌平校区办公楼三层会议室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磊主持本次读书会。学生工作部部长助理许慧芳,外国语学院教师李秀丽、申洁,来自法律硕士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的多位留校学生参加了读书会。

读书会伊始,张磊简要介绍了《思想背后的利益》的作者陆建德教授。他指出,陆教授的文字不仅内涵深刻,而且可读性强。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代,类似《思想背后的利益》这样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片段化与总体性的“高级”学术散文集是大学生最好的课外读物。

随后,张磊对“思想背后的利益”的意涵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思想”是人建构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主观因素;“利益”既可以是狭义的、物质上的利益,也可以向外延伸。譬如,立场和话语权的争夺都是广义上的“利益”。本书中论及的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就呈现出了立场化的趋向。思想具有复杂性和动态的变化性,思想者同样具有复杂性,任何一个思想者提出的思想也总是与其所在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动态的互联。在阅读思想时对其背后的“利益”要多一份自觉的思考,往往能更清晰地认识思想的本质。在解题过程中,郭亚琦同学就鲁迅先生关于立场的看法与张磊老师进行了探讨。

张磊与师生们重点研讨的是第三章“思想背后的利益”。他建议阅读时可以通过内涵丰富的关键词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在对以赛亚·伯林的研究中通过以赛亚、雅努斯(Janus)、“狐狸和刺猬”以及影响柏林思想的三种文化等对以赛亚·伯林的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以赛亚”是犹太人的先知,柏林以此为名,体现了他对犹太教思想的尊崇;象征着人矛盾性与多面性的古罗马天门神雅努斯,以及“刺猬和狐狸”的概念则体现了“伯林一生擅用狐狸的机巧多变来表述他锡安主义的‘一大知’”;俄国文化、英国文化和犹太文化是影响以赛亚·伯林思想的三种文化,柏林理解、利用俄国文化,欣赏、崇尚英国文化,一生忠于犹太文化,“生为犹太人杰,死为犹太鬼雄”,只有把握三种文化的微妙融合才能完整地理解伯林的思想。除此之外,张磊还将柏林同另一位思想大家萨义德的思想进行了对比。他指出,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虽然迥异,却都深深源于对其民族的关怀、对其民族利益的维护。

在师生交流环节,张磊建议同学们要努力读书,积极思考。认真阅读,与书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对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去寻求彼此思想的缝隙,从而理解思想的复杂性,实现与作者的共鸣。

最后,张磊与参会师生合影留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北京市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学生工作部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对留校同学的关心关怀,持续深入开展“法大陪你过大年”活动,在寒假期间举办涵盖一系列服务热线,新春座谈会,一份新春暖心礼包,一份团圆年夜饭,一起看冬奥,一起运动打卡,一起劳动迎新年,看一次经典电影,一起读书分享,一起团体心理辅导的“十个一”活动,陪伴留校同学一起度过一个温暖有爱的春节假期。

《思想背后的利益》这场读书会带给我一些阅读时“方法论”上的启迪:其一,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反思“二元对立”的划分方法。柏林将思想家划分为刺猬(一元论者)和狐狸(多元论者),这种划分其实带有一种“二元对立”的嫌疑,两者的“兼容性”是被这种简单的划分忽略的地方;其二,阅读时学会判断和评价别人的思想,尤其注意单个人的思想往往有“以偏概全”的漏洞。以赛亚·柏林论思想家、陆建德老师论柏林、我们在论陆建德老师在《思想背后的利益》中的观点。张磊老师带我们找到陆建德老师《思想背后的利益》中对“萨义德对流亡的态度”中不准确的地方,即陆建德老师仅通过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一书便得出“萨义德能发现流亡德乐趣和优势”的结论,但实际上萨义德在其他作品中对“流亡”持一种矛盾的态度。这帮助我开拓了读书时反思的一条路径;其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存在张力。思想本来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现象的某种建构,因此只有在阅读更多的材料之后,才能在众多带有复杂性的观点中持有自己清晰的观点和立场。

——李育薇

与张磊老师交流不但初步涉猎了西方哲学,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老师所说的读书之方法,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与学识的缱绻,是精神世界极致的浪漫。老师对于学问的热忱与认真令我惊叹和敬佩,此番交流确是我今冬之幸。

——郭亚琦

有幸在寒假周六的下午参加张磊老师主讲的读书会,感受到张老师对学术和生活都充满激情和热爱,感受到张老师的学术感染力和张力,也对思想背后的利益有了一些思考。还学到了读书和做学问的一些方法,纵然无法完全地揭露真理,也要穷尽可掌握的、足够多的材料,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样才能更加靠近事物的全貌。

——曾子益

编辑 黄楠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