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欧法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开设《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夯实论文写作基础,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月25日,中欧法学院《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在明法楼305教室举行。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法研究所所长胡思博副教授以“法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为主题,为研究生讲解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梳理论文写作的时间规划。

胡思博首先明确了学位论文的定位。他指出,学位论文不等同于纯粹的学术研究,是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获得学位的关键环节。在学位论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方面,胡思博提出了天赋很重要,但持续的努力同样能够取得进步的观点。其次,胡思博指出,学位论文的写作需注重本土化,并建议同学们将域外制度与中国本土化实践相结合,对制度进行本土化改造。在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方面,胡思博通过剖析“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案例,强调了学术规范的严肃性,并提醒同学们严格规范论文格式。他还解析了脚注和参考文献的不同功能,提醒同学们注意各类文献的规范引用格式。在学位论文的实质内容方面,胡思博理解同学们的创新不易,指出虽然“假、大、空、旧”是同学们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依然有“老题新作”的可能性,鼓励同学们在传统选题中寻找新的视角。此外,胡思博还梳理了硕士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的时间线,提醒同学们尽早将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上日程,为后续的就业事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在课堂的尾声,胡思博通过两个实例展示,指出论文的写作要繁简结合、逻辑清晰,既要有层次,又要清楚明了地表达观点。最后,胡思博祝愿同学们在日后的论文写作中,能够通过对宏观结构的把控和对细节的琢磨,完成一篇符合毕业要求,又能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