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科技与伦理的边界之战 国际人道法在当代武装冲突中的适用及挑战讲座举行

来源:法学院   4-3   阅读:
T AAA

3月28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应邀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为法学院军事法学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国际人道法在当代武装冲突中的适用及挑战》的专题讲座。在这场聚焦战争与人性平衡的深度探讨中,郭阳博士以无人机、自主武器和城市战争为切口,揭示了国际人道法在科技浪潮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军事法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李强主持,北京理工大学空天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王国语担任与谈人,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战略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国防大学原副教授张伶作为特邀嘉宾,军事法研究所副教授刘瑞强、2023和2024级军事法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郭阳表示,国际人道法以“区分、比例、预防”原则为基石,试图在军事必要与人道保护间维系平衡,但现代战争形态的剧变正不断冲击这一框架。无人机“定点清除”成为反恐利器,却模糊了法律适用的边界,将本应受人权法严格约束的执法行动包装为军事行动,导致平民伤亡争议频发。而攻击核电站、水坝等含危险力量设施的限制条款: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深度交织,指挥官若无法证明攻击是“终止敌方支持的唯一手段”,便可能触发人道灾难。与此同时,自主武器的出现彻底颠覆责任体系,当机器自主决定生死,人类尊严与伦理底线更遭遇根本性质疑,人道援助行动也在科技与政治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国际社会亟需重构法律框架——既要从技术层面严格审查自主武器的合法性,更需推动全球共识:任何技术进步都不得瓦解“人类生命不可工具化”这一终极原则。唯有将人性价值嵌入科技发展的逻辑,才能避免战争沦为冷血的代码游戏。

在与谈阶段,王国语基于参与一线国际谈判的经验,就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国际治理展开深度分享。王国语教授以亲历者视角,为同学们揭开了大国博弈背后的战略逻辑。在技术伦理层面,王国语教授重点剖析了四大争议焦点:人类控制的必要性(从“有意义控制”到“情境适应性控制”的演变)、武器全生命周期监管、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边界,以及自主武器特有的归责难题。针对“预先设定程序是否构成有效控制”等具体争议,他援引《第一附加议定书》条款,揭示了法律解释背后的战略考量。整个讲座过程中,师生之间频繁互动,讨论热烈。

讲座尾声,张伶从一名退役军官的视角,就军人的保护责任、平民与战斗员的区分、逆全球化浪潮产生的历史脉络等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为了聚焦新时代军事法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升军事法学专业师生对军事法领域核心问题与前沿问题的把握,军事法研究所将持续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军事法治建设系列讲座”。以此作为平台,邀请军事法学研究与实务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我校与师生们进行学术交流,帮助师生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军事法学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