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桃李芬芳,明日国之栋梁”。中欧法学院推出“‘桃李’有言”毕业生专访特辑,与大家一同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真挚声音。
马少杰,中欧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2012年7月毕业,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百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少杰律师最初在中伦律师事务所工作,并在2021年加入百宸律师事务所,执业领域主要为证券及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投融资、并购重组及公司业务,法律服务涉及行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无人飞行器、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基础化工、民办教育等,有着丰富的相关行业经验。

中欧法学院的就读体验
在谈到中欧法学院的学习经历时,马少杰分享了他对学院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认识。首先,他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思维和意识是涉外法治人才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他指出,研究生阶段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接触,让他深刻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经历帮助他摆脱了“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即把中国与外国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他逐渐形成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对其职业发展尤其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语言能力也是他提及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表示,语言学习就像其他技能一样,只要持续使用,就能不断巩固和提升。在中欧法学院的三年学习期间,他有机会不断地使用和实践所学语言,使得之前的语言学习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和应用。最后,马少杰还提到,域外法的知识让他对国际法、欧盟法等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他回忆道,在他就读的时期,欧盟是一个热门话题,学习这些内容让他对欧盟的运作机制及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对他的个人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回首十年职业发展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马少杰坦言,律师并非他职业生涯的第一选择。早在法学院就读期间,他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法官或检察官。然而,机缘巧合之下,他进入了律师行业。刚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和投融资领域的法律工作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术语对他来说都颇为陌生。幸运的是,在资深律师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克服了这些挑战,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最终决定将资本市场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当谈及执业过程最重要的职业技能时,马少杰认为逻辑分析的技能最为重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马少杰深知,如何在具体的法律问题中综合运用民事、民诉、刑事、刑诉等不同部门法知识、如何特定业务领域中运用某一具体法规、如何精准理解客户需求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分析的能力。他进一步指出,法律实践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往往高于学校阶段的法律学习。在法学院里,学生处理的案件通常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的典型案例,案件事实相对清晰且有一定的框架。但进入法律实务后,情况大为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发现案件事实,”马少杰说,“这时,如何组织语言提问当事人、如何排除干扰因素、如何寻找案件的关键细节,都是非常考验逻辑思维的时刻。”
在谈及初入职场时的挑战,马少杰分享了他在职业生涯初期所经历的困惑与成长。他表示,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生,首先要克服的困难便是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差距。在学校中,法学学习更多的是培养思考的习惯和对理论的掌握,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解决很多细节性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某个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某条规定。他进一步提到,成为一名非诉律师后,自己在首次接触一些行业术语(比如VIE架构)和相关规定时,往往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这些都是校内的法学学习难以涉及的内容。除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马少杰还谈道,初入职场时,对一个陌生专业领域进行探索是最为艰难的。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时,许多人需要应对快速学习和掌握领域内法律规则这一挑战,而这些规则和概念又会产生大量的变种和解释。因此,对专业领域整体面貌的探索对职场新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马少杰看来,探索一个陌生领域的过程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一逐步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对于职场新人至关重要。“经过一至两年的训练和摸索之后,我们能够逐渐建立起全局观,最终对所处的专业领域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也能够逐渐了解领域的边界和限制,在面临问题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他还表示,随着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在新的法规出台时,也能更快对法律适用进行把握,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在谈到当前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时,马少杰指出,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职业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律师事务所的迅猛扩展。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行业分工逐步形成,法学毕业生进入律所后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变得愈加清晰。然而,马少杰认为,当下的职业发展环境与以往有着显著的不同。“过去,我们可以依靠前辈的经验,通过复制前人的成功路径来逐步成长。”马少杰解释道,“但在今天,互联网与房地产时代逐渐消退,新的产业发展和时代红利尚在孕育之中,青年律师们面临的选择变得复杂且不确定。”随着法律科技公司、数据资产,以及业务出海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如何在这些道路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成为了许多青年律师的困惑所在。对此,马少杰坦言,职业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不仅是他个人的挑战,也是当前所有青年律师共同面临的最大困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马少杰强调,青年律师需要更广泛地听取不同的声音与建议。他认为,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积累信息、拓宽视野,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只有听得更多、看得更多、了解得更多,才能更正确或更接近于正确的选择。”同时,他也提到,希望法学院能够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与支持。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律师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一线中的业务变化和实务信息能够为法学院的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法律实务同时也需要法学院提供更高维度的理论指导,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因此,应当为法学院与法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这也许会成为未来法学院发展的新趋势。
对中欧学子的勉励与建议
在交流中,马少杰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出发,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勉励与建议,希望能够为同学们的未来成长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第一,要将本土法律服务与涉外法律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法律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属性。在参与一项涉外法律项目时,作为中国律师,最大独特性源自对本土文化、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运行规则的深入理解。他表示,“相较于语言能力、对外国法律制度的了解,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因此,作为法律人,在学习阶段应首先立足于对本国的法律制度的理解,对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有相对深入的了解。第二,要充分利用好学院提供的涉外平台,拓宽国际视野。马少杰建议同学们在国外求学时,要主动接触并学习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观察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他提到,“全球化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事物”。第三,要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在这三年的求学阶段,他建议同学们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不局限于法律类书籍。他同时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去外面看世界、思考和感受,享受宝贵的学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