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法律学院与新疆新源县人民法院举行教育、科研双创实践协同合作共建签约仪式。法律学院党委书记刘建,副院长梁敏,私法研究所副所长乌兰,公法研究所徐然,新源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春明及院领导、各内设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仪式。
 

 
签约仪式上,王春明指出,新源县地处伊犁河谷东端,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基层治理前沿,涉民生、生态、企业及新型疑难复杂案件逐年递增,对司法队伍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基层法院的实践经验亟需理论“提纯升华”,法官视野思路渴求学术“源头活水”,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的合作,是实现“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战略选择。
 
刘建表示,新源县人民法院扎根边疆基层,手握最鲜活的司法案例、最真切的治理需求,这些宝贵的实践资源正是法学研究亟需的“富矿”。而中国政法大学积淀的深厚理论与强劲科研优势,将精准对接基层司法需求,为破解办案难题、提升队伍素养注入专业动能。此次合作是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更是学校以智力服务赋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必将为边疆法治发展贡献坚实“校地协同”力量。
 
会上,双方正式签署共建协议书。根据协议,法律学院将与新源县人民法院围绕新型、疑难复杂案例开展联合研讨,互邀专家学者与业务骨干举办系列讲座,构建资源共享、互惠多赢的合作格局。
 

 
签约仪式结束后,双方围绕离婚财产分割、土地经营权纠纷、帮信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实务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法律学院专家团队现场答疑解惑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乌兰、徐然两位副教授还走进法院“蒲公英”新媒体工作室,参与《聚焦基层司法・新源法院专家访谈录》栏目录制,结合干警实操难题展开深度交流,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前沿司法理论直达基层一线,让法大智力成果广泛触达各族群众。
 
签约仪式前,法律学院一行在新源县人民法院开展调研观摩,实地考察基层法院审判执行全流程,深入了解边疆多民族聚居区司法实践的真实样貌,为双方后续合作搭建起“实践认知桥梁”。
 

 
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持续深化与新源县人民法院的协同联动,让边疆司法实践的“泥土气息”滋养法学理论创新,以高校“智力成果”赋能基层司法提质增效,用校院协同之力书写边疆法治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