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实务课程《刑事法前沿问题》首讲“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顺利举办。该课程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与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实务课程共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由周泰律所张缙律师主讲,法律学院公法研究所副所长石亚淙老师主持。

授课中,张缙律师以社会热点案例为切入点,先通过“西贝预制菜表述争议”“蜜雪冰城隔夜柠檬片舆论”“甘肃天水幼儿园点心致儿童血铅超标”等案例,结合《我不是药神》原型“陆勇案”、HPV疫苗造假案等,解析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行政法前置特点、公众多元态度及刑事取证难等现实问题,引发同学们对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刑事可罚性的思考。

随后,张缙律师系统讲解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具体罪名:在食品安全犯罪领域,梳理刑法相关罪名体系,辨析“伪劣保健食品”与“假药劣药”等易混淆概念,重点解读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区别,并从“有毒、有害性认定”“主观明知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三方面分享辩护要点;在药品安全犯罪领域,介绍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等核心罪名,结合案例说明“假药”与“劣药”的量刑差异及“妨害药品管理罪”的规制作用。

课程结尾,张缙律师总结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刑事治理趋势,强调企业责任意识。互动环节,她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诈骗罪界分”“食品安全犯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区别”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刑事法前沿问题》第一讲“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