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6日,我校共建英国班戈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班戈孔院”)精心策划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乐趣的中秋主题活动。活动现场氛围热烈,众多中外参与者齐聚一堂,在舞蹈、诗词与书画的交融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班戈孔院外方院长丽娜·戴维特(Lina Davitt)首先登台致辞。她向在场参与者致以中秋的美好祝福,并生动讲述了中秋节的由来与其文化意涵——从“赏月祭月”的传统习俗,到“团圆思乡”的情感寄托。她的讲解娓娓道来,令在场观众对这一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图1 外方院长丽娜·戴维特为活动致辞
 
随后,班戈孔院中方院长宋庆宝简要介绍了中秋节。他指出,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此时月亮最圆,象征团结、和谐、丰收与家庭团圆,民间还流传嫦娥与玉兔的著名传说,在东亚及东南亚多国广为流传。他表示,在威尔士班戈共庆中秋,旨在同中外友人一起感受节日美好与文化底蕴,期望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情谊。他感谢各位参与者的到来,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图2 中方院长宋庆宝为活动致辞
 
利兹大学博士研究生、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舞蹈与表演孔子学院的罗雪婷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与苏轼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度融合的舞蹈表演。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水调歌头》的词句精准呼应:抬手望月的姿态对应“明月几时有”的悠远追问,转身踱步的韵律诠释“把酒问青天”的怅然思索,手臂舒展划圆的动作则呼应“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流畅的舞姿与婉转的词意相得益彰,将词作中的思念、豁达与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纷纷屏息观赏,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图3 罗雪婷老师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词作意境,罗雪婷老师在完成表演后,主动邀请观众参与互动。她首先发起 “一人一句读词” 活动,邀请在场观众轮流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少外国观众积极举手,用流利的英文朗读了词作译文,中外语言的碰撞为经典词作赋予了新的韵味。其中一位外国观众表示:“我从词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觉得这首词带着淡淡的伤感,但结尾‘但愿人长久’的祝福又让人觉得温暖。”
 
随后,罗雪婷老师发起了 “学跳中秋舞” 的互动环节,邀请在场观众共同学习舞蹈动作。她从最基础的 “用手划圆” 教起。这个动作既象征着中秋的圆月,也呼应着词作中 “阴晴圆缺” 的意象,随后逐步教授身体的舒展、旋转等连贯动作。为了增强互动性与团圆氛围,她还邀请大家围成一个圆形,通过同步的舞蹈动作完成 “合作舞蹈”,感受浓浓的团圆气息。
 

 
图4 现场观众热情参与到舞蹈学习中
 
舞蹈互动环节落下帷幕后,活动现场随即切换至书法与中国画体验区,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推向新的高潮。志愿者们热情指导参与者完成书法、中国画作品,教他们尝试用毛笔书写自己的中文名字,在宣纸上画熊猫、竹子,志愿者们还将带有中秋含义的书画作品送给参与者以表祝福和纪念。
 

 
图5书画体验活动
 
整场活动在舞蹈、诗词、书画的交融中落下帷幕,众多中外参与者意犹未尽。大家不仅在互动中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更在笔墨与舞姿间体会到中秋 “团圆”“思念” 的核心情感。班戈孔院此次中秋活动以生动的形式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让中秋的 “团圆之美” 跨越国界,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