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第三届法律硕士生论坛在我校举办 共话新时代法硕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新方向

来源:法律学院  钟祖雅、姚熙宁、刘永玲   11-10   阅读:
T AAA

2025年11月2日,“第三届法律硕士生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办。该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国际研讨会暨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的平行分论坛,来自10余所高校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代表及特邀专家学者齐聚,围绕“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核心能力塑造与职业发展”主题,分两大会场展开研讨。


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梁敏主持,院长许身健致辞强调,法学教育需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局限,探索“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的培养路径。段鸥琰代表法律硕士研究生发言,呼吁法律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德法兼修、胸怀家国”的卓越人才。

会场一:思政引领下的成长规划与价值实现

该会场围绕“德法兼修”“知行合一”展开研讨。高校研究生代表普遍认为,思政是法律硕士成长的“导航仪”“压舱石”与“指南针”,需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集体生活等多维度融入,推动法律人从“技术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实现“德法兼修、知行合一”。

各高校代表还分享了特色培养模式:有的打造“赤色法槌”品牌,通过主题模拟法庭实现红色传承与实务能力双向赋能;有的构建“课程-竞赛-实习”文书写作成长路径;有的依托法硕协会搭建“第二课堂”,打通“理论-实务”壁垒;还有的推行“科技+法律”交叉培养、“五育一体”“双导师制”等模式,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对接国家战略。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尹超副教授评议指出,法律硕士培养需兼顾“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思政引领核心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坚守“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吴荻老师对各位同学的见解表示赞同,并随之提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衔接”是实现“价值引领”与“身体力行”的关键。

会场二: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

会场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认知-融合-落地”全流程。各高校代表结合实践分享经验:有的强调国际仲裁人才须具备“内驱力、跨文化沟通、实践能力”,呼吁优化时间分配;有的针对“实务课少、双导师形式化”问题,建议推行“仲裁秘书教学、导师考核”方案;有的分享“课堂-法庭”实务导向培养模式,推荐海外实习机会;还有的突出“涉海特色”“一带一路”对接等,打造“法律+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构建“阶梯课程+学术活动+实践体系+国际化资源”培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代表提出,涉外法治人才需融合复合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具备家国与全球视野,锻造“法律外语、跨界融合、文化桥梁”能力,实现从“法律专家”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构建“一体两翼双轮”发展框架,成为“法律+N”复合型人才,助力国际规则塑造。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刘炫麟副教授评议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平衡“知识体系化与方向专业化”,“精通中国法律是涉外能力的根基”,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张宪老师肯定学生对跨文化沟通、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视,呼吁强化“法律实务与文化理解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从“规则接受者”成长为“规则运用者”。

闭幕式上,两个会场代表汇报研讨成果,形成三大核心共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立足“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思政引领”;法律硕士成长需坚持“德法兼修、知行合一”,契合国家法治需求;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平台、完善导师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刘智慧表示,论坛成果为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鲜活参考,未来将持续推动校际交流、学践融合。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成长为新时代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