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下午,我校中欧法学院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在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中方院长刘飞、欧方院长海林格出席了开学典礼。中欧法学院郑永流教授、Susan-Gale Wintermuth教授、张卿教授、张守东教授、朱伟一教授、齐红博士、宋允孚先生及2013级中国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2013年MEIL和CLTE项目国际学生、2012级双硕士研究生共200余人参加了典礼。典礼由海林格主持。
典礼上,刘飞对各位新生的到来表示热切的欢迎。他强调,语言能力在文献检索、材料阅读、师生交流、论文写作等方面对法学院学生十分重要,而这些也恰好契合中欧法学院学生外语能力出众的特点。他表示,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在这里继续得到训练和提升,在毕业求职时,一定会在通往顶级律师的道路上先人一步。同时,针对学院学生结构多元的情况,他建议,大家要充分利用结构优势,从语言到文化,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彼此的友谊,成为最好的朋友。
海林格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同学们,身处多元化氛围之中,学会聆听外国教授的真知灼见、与多国同学深入交流、直面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碰撞、激荡新的价值观和思辨方法,将会受益终身。他希望学生们能在今后的法律生涯中坚持三点:一是永不放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二是坚持思维重于法条,方法优于知识,善于思辨分析,善于学习借鉴,懂得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让自己看得更远;三是坚持放宽思路,不拘泥于法律视角,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学会灵活运用法律之外的方法。
张卿代表中国教师致辞。他谈到,作为亚洲最出色的法学院之一,中欧法学院让他感到骄傲。他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对外文材料的检索和阅读。第二,多参与课堂活动,多与老师交流,把握学习主动权。第三,论文写作,要多阅读原版材料,踏实进行文献阅读和材料收集。
Susan-Gale Wintermuth代表欧洲教师致辞,她作了“一个问题,多个答案”——永远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种思维框架下的报告。她表示,多种可能性本身充满吸引力,而探索不同答案的过程,更是对个人思维和意志的极大锻炼。她以阿拉伯帝国的衰亡说明了固步自封的可怕,以“西方的不全是好的”说明辩证思考的重要。她强调,在多种可能性之间反复思考和判断,是保持进步的不二法门。
2012级双硕士研究生代表张辰旭以一个有趣的例子引出了“态度”这一关键词,消极等待、避重就轻、眼高手低这些态度会让人屡遭挫折或处于落后,而中欧法学院的快节奏、高强度和严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们跨越年级和专业,以彼此为标尺,相互鞭策,不断前进。2013级国际学生代表Martina表示,学院全面周到的接待,不仅让他们快速的融入了中欧集体之中,也让他们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她愿意和中国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经历,为彼此打开新的视角,取得共同进步。2013级硕士研究生代表文劲则以一个新生的角度描绘了她心目中的中欧生活:一次国际化蜕变、一番思维的锻造、一场精彩之旅、一个温馨家庭。所有这些,最终会汇成一段难忘的回忆。过去三五天短暂的体验已经让她相信,在充满了奋斗与乐趣的中欧法学院,这些蜃景都即将要变为现实。
典礼结束后,中欧双方联席院长及教职工和2012、2013级全体学生参加了国际法律职业系列讲座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