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际法学院第七期教师沙龙——国际经贸中的热点法律问题

来源:国际法学院   5-3   阅读:
T AAA

2011年4月26日下午两点,国际法学院第七期教师沙龙在学院路校区图书馆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李成钢,主讲的题目是“国际经贸中的热点法律问题”。国际法学院院长莫世健教授、国际法学院分党委书记杜新丽教授以及国际法学院的大部分教师参加了此次沙龙。

李成钢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与在座的老师分享了他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他从2011年经贸形势的预测入手,分析了中国当前面临的“双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WTO争端解决问题、知识产权执法以及投资问题。

李成钢指出,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尽管已经呈现出脆弱恢复的态势,但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改善。在许多国家深陷经济危机漩涡的同时,中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仍然保持了较为迅猛的增长势头。在一片向好声中,我国也存在着内外两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对外方面,国际整体环境对我们仍是不利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从过去对中国的“棒杀”政策演变为“捧杀”政策,“中国责任论”的呼声时常在国际上出现。在贸易摩擦问题上,我国涉诉的大案和要案的数量持续居高,贸易摩擦的类型也拓展到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由于欧美经济和就业形势的恢复不足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不确定性风险,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在对内方面,我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贸易平衡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其中,货物出口贸易与服务出口贸易的平衡、过高外汇储备的处理和服务贸易长期大量逆差这三个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贸易救济方面,李成钢指出,2009年,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16起,2010年遭遇60起。虽然总的趋势上案件数量明显下降,但涉案金额不降反升。其中,钢铁、化工与纺织品在被调查产业中占据主要比例。在贸易救济调查中,“双反”问题是近年的突出现象。在美国对华“双反”调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能否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虽然在DS379案件中美国输掉了官司,裁定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并同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做法违背了WTO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之后,双反问题就会有所缓解,欧美国家有可能在未来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的调整,双反作为欧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性工具,还将对中国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就DS379案裁决的执行,我国仍需要持续跟踪并向美方施加压力,促使其尽快根据WTO上诉机构报告修改其国内立法。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方面,李成钢指出,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可以看出,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经成为欧美重要的战略性工具。作为一种多边框架内的法律机制,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判结果更容易为有关国家所接受和履行,它比双边框架更具有效率。从中国入世十年来的做法看,我国在WTO争端解决中的策略已经从以防守为主转变为防守与进攻并重,中国不仅频繁在WTO作为被申诉方,同时也频繁向其他WTO成员发起磋商请求,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2007年开始,中国作为原告起诉的案例日益增多。在未来,这种状况还将继续保持。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李成钢分析了美国对华337调查日益增多的趋势,并指出,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之后,国外对华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攻路径已经从立法转向了执法,中美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较量还将长期存在。

关于汇率问题,李成钢指出,人民币汇率是一个被夸大的问题,一个被政治化的经济问题,一个被美国化的中国问题。事实上,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结构和制度性问题,它与我们的外汇储备体制密切相关。

在国际投资问题上,中国虽然已经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但一直未在世界银行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发生任何以中国政府为被告的案件。但这种状况有可能很快就会被打破。此外,在国际投资领域,现有的国际规则还很不成熟,仍然在逐步形成之中,中国作为招商引资和海外投资的双重大国,我们的基本立场和对国际投资规则立法的参与对争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该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国际投资法律规则制定,并在国际规则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

主讲结束后,莫世健、杨帆、史晓丽、戴龙、李巍分别就中美双反措施案、中美出版物案中的问题等与李成钢进行了交流。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