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交通大学:着力“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北京交通大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着力“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顶层构架人才培养发展蓝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协同创新”平台,转化“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增强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实施“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战略

(一)贯彻落实“协同创新”理念,构架人才培养发展蓝图

全校上下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理念,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了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和拔尖创新人才构架了发展蓝图。在顶层设计层面,科学系统地研究制定《北京交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强化战略、强化质量、强化创新和强化服务”四大意识,以及加快“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型”等六大转型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五大战略任务和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在实施操作层面,学校以实施“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等三项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着力“协同创新”,汇集各方面“优质资源”向人才培养转化,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一流人才,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二)不断提升教育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科学布局“协同创新”

召开了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强化内涵建设,培养拔尖人才,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主题和任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提升教育思想观念,深刻理解和讨论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要使提高质量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主旋律,要汇集校内外各方面优质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全校上下的基本共识。通过对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一所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调研,进一步坚定了“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的认识。开展了三个层面科学布局和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在校内层面,建立了部处之间人才培养协调合作机制,实施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在校间层面,建立多个共建联盟。高校间,在早期加入的19校组成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和12校组成的中关村教学共同体基础上,2011年加入了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积极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大学与中学间,与交大附中等中学建立联合机制,输送优秀学生,使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实现更有效的衔接与协作。在校企所层面,探索和建立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实施多样化协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机制创新,优势汇集,创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一)打造高水平校内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持续10年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实验中心建设,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整体设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探索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机制和模式,以及依托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密切联系的优势,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模式,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实践平台。整合、改造和新建,形成了4个国家、8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验中心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建,依托教授与企业合作的工程实践一线科研任务,开发实验教学系统软件11项,其中4项获专利,开发设计了一批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构筑学生工程与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每年投资300万,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一体化方案。2011年在各学院学生创新天地的基础上,又投入专项资金150万元,在学生活动中心新建了1000平米的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进一步保障了重要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活动场地与环境。

(二)打造高水平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在原有100余个企业实习基地基础上,建设双方受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2011年投入专项150万元,支持企业实习实践、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企业与学校双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在建立的4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了8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郑州铁路局、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3个中心进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行列。全面建设与完善管理机制和政策制度。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性意见》、《北京交通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北京交通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创新性平台建设方案》,完善了相关企业实习指导文件、实习管理文件和运作流程;建立示范基地评选机制,制定了《北京交通大学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标杆建设,从企业聘任教师90多人,建立了一支校企结合的实习指导队伍。

(三)开创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结合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国家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基础,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任务、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多个领域的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室仿真、现场试验、中试、示范工程、产品化与产业化的途径,建设了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一类是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创新平台。瞄准国家轨道交通等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联合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其他类型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另一类是合作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形成生产力。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服务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第三类是合作建设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把科技资源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放,提升高校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深化改革,深度合作,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一)依托校内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开展科研创新能力基本训练

建立科技处、教务处、实验室管理与设备处联席会机制,设立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系统研究和探索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机制和策略。形成了《实验室科技专题案例》、《实验室科技前沿讲座》、《实验室功能介绍》三门开放性课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学生参与导师科研等进5种模式,推进了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2011年仅高水平实验室开设的《主要实验室科技专题案例》等三门开放性课程,每年接待本科生共2万余人时数。此外,还在各类冠名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和实验区实施导师制,拔尖学生本科阶段开始就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从接受科研例会、研讨会等环境和科研氛围熏陶、到协助导师的项目作一些辅助性工作、再逐步接触到项目研究等。2011年由导师指导和学生自立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54项顺利结题,又有429个新项目批准立项,比往年增加了40%,有1733名学生、400名指导教师参与项目。依托平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2011年参加学科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9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140项,共计获奖数242项。

(二)依托校外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科卓越工程人才

以“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着力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与方法。一是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议,制定产学联合培养相关指导性文件和建设性文件。学校就产学合作项目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试点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方式及工作重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形成了《北京交通大学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总体建设方案》和《北京交通大学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性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建设任务。二是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了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完善了180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落实了三个层次的科学训练体系,重点突出了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是校企联合选拔学生,探索“3+1+2”模式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成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原来以高校一统教育的局面,转变为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联合培养的责任,让用人单位更早介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直接选定企业认为有发展潜质的学生。作为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探索,首批进入试点项目的共有来自卓越工程师计划的7个学院的27名2008级同学,他们是通过企业直接面试,从符合保研资格、并报名的177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日前,他们在大四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并与学校、企业签订了具有约束力的三方意向书。在接下来1+2年时间里花一半时间在企业中学习实践,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硕士期间将实行学校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

(三)依托高水平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培养高层拔尖创新人才

依托平台,围绕国家与行业需求、重大项目的完成,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专门人才。我校的CBTC系统技术的研发应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城轨CBTC系统”,是城轨交通的大脑与神经系统,是确保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装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为了解决这一行业重大需求,去年12月已在北京亦庄线、昌平线成功应用。该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成为继德国、法国、加拿大之后,第四个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的国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经过近十年的协同创新,在北京交通大学相继建成了“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两个国家级平台,并与企业构建了成果转化平台。同时,该项目从前期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仿真测试和中试试验,到现在投入正式运营,在为国家贡献了重要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培养了若干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和一支近五百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也为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实践创新平台和实际参与工程项目的机会。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有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CBTC无线通信子系统研究中,CBTC课题组从事该方向研究的博士生,将该领域国内外最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无线通信子系统,为解决多通信媒介高可信、大容量传输等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又如列车自动驾驶技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是用户所急需的一项功能,但目前只有仅有国外的几个国家能够掌握并成功应用与实际工程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积极投身到具有挑战性的该领域,进行专项攻关,与现场工程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取得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优化列车自动驾驶理论,并顺利通过实际工程验证。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近年来,我校在青藏铁路、高速动车,城市轨道交通,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互联网互连设备(IPV6),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新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校企、校所合作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联合培养研究生。65%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依托于企业、科研院所与学校合作的科研项目中的核心技术的攻关任务,结合导师课题研究完成的。这些论文选题“落地生根”,拥有丰富的实证、广度和多学科的交叉探索,同时增加了课题的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全面提升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