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认真贯彻落实《高教三十条》  >  他山之石  >  正文

北京大学: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来源:李曙光   4-11   阅读:
T AAA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的重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思想。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和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大学将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一、理清人才培养思路,确定教育改革方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传统,树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上,动态地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北京大学集中了一批中国优秀的本科学生,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富于进取精神,我们有责任全力提供启迪智慧、富于挑战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和拓宽学生的基础,以多样化的培养方案、自主学习和在创造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智慧、培育人文和科学素养,并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既学识渊博又谦逊达理、既勇于批判又富于合作精神,能够成长为未来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型人才。

北京大学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坚持把学生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优先、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步入新世纪,学校提出要进一步贯彻“十六字方针”,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适合校情、适合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道路。

二、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2010年,北京大学提出“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引,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水平”的指导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于引进和培养人才,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据最新统计,北京大学校本部教师队伍共有2485人,本学年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的教师19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829人,副高级职称887人,其他267人;负责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78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8人,副高级职称372人,其他145人。

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保障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设立了主要用于引进优秀青年学者的“百人计划”,试行了教师预聘制度。学校举办多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搭建了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三、构建多样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实施元培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基础和实践环节,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经过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形成了元培学院、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和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辅修与双学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元培学院(元培实验班)

2001年9月成立了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在元培实验班的基础上,“元培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北大本科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校发挥元培学院教育组织模式和北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跨学科人才。目前通过元培学院组织设置“古生物”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以及“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等跨学科专业,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

学校从2002 年开始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完成前1-2年基础课学习后,在院系内选择专业方向实行分流培养。至2004年,除外语类和医学类专业外,全校所有院系基本实行了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院系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调整与改革,注重建设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块化课程体系。例如,物理学院针对学生从事物理研究、应用物理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三种深度和广度不同的基础课程模块,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志向和兴趣进行选择。在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同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例如,化学学院、中文系等院系比较早地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物理、化学、生命、信息等院系则采取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教师科研组活动等举措,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科研训练。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为适应社会对专业基础扎实、同时具备其他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北大在1989年开始进行辅修/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目前,大多数院系都开设了双学位或辅修课程,全校选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保持在30%左右,双学位和辅修教育已经成为北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利用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学校2010年开始进行了由文、史、哲、考古、外语五个基础文科院系组织的“古典语文学”跨学科项目的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已招收两届32名本科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0年秋季起在全校范围内试行“3+2”培养模式,面向全校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大三本科生进行选拔,择优录取10学生进入为期两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毕业后授予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

(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通知的要求,北京大学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科学6个领域开展了“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目前已有学生320名,培养工作正有扎实推进。

我们重视在试验项目中建设高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并通过邀请在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项目组学生开设课程,如中科院田刚院士、鄂维南院士、北大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 Coppola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教授,使得学生直接接受大师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

我们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与科研实践,例如化学学院选派优秀的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接受为期6周的科研训练,物理学院派出学生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香港大学进行学习,生命科学学院则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科研实践等。

四、注重基础、尊重选择的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学校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逐步缩减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高质量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一)主干基础课

主干基础课是我校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累凝练出的一批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的课程。1998年学校设立主干基础课制度开始,始终注重主干基础课的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课程主持人与教学团队制度、课程建设经费与津贴等)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目前我们确定了主干基础课323门,900余位优秀教师担任主干基础课的主持人和授课教师,并建设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如在校本部7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主干基础课占52门,占73.2%。

(二)素质教育通选课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2009年在学校通选课十年建设的基础上学校专家委员会组织对课程库中500余门通选课程进行了审查,并认定280余门北京大学通选课课程。经过近几年的进一步建设,目前我校通选课共有六个大类总计303门,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学47门;社会科学89门;哲学与心理学49门;历史与文化66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73门;社会可持续发展14门。2010年,学校着手以建设“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2010年开设了“科学是什么”,2011年开设“《四书》精读”、“西方思想经典”、“中国古籍入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坚持每学期重点建设三到五门核心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三)学科大类平台课

通过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学校学科特点,我们设立了理工、人文、社科和经管四个学科大类。各院系在为本大类的其它院系学生重点建设了2-3门基础平台课程基础上开放了一批优质专业课作为大类平台课。

目前学校共有大类平台课229门,其中理工类109门,人文类76门,社科类38门,经管类6门。2010学年度共开设大类平台课200余门次,选课学生25000人次,大类平台课教学质量好整体评价优良。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

北京大学重视通过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自1998年以来先后设立了君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毛玉刚基金、教育基金会研究基金等多种本科生科研基金,并结合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相关管理规定》和《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补充规定》,将研究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2011年仅校级本科生科研经费投入达150万,资助775名本科生共计449项科研项目,配备了396名导师,获得校级本科生研究基金的资助的学生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近五年来,累计有3600余人获得“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涉及研究项目2110余项;累计有3134人获得“研究课程”的学分;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80篇论文发表。

学校鼓励把学术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组织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北大已举办多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例如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北大团队最终以优异成绩捧得本届“挑战杯”竞赛团体优胜杯。

六、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学生交流

北京大学着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学校目前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我们通过校际和院系间的学生交换项目、国家派出项目、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国际学科竞赛、学生个人境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本科生培养。如我校已与早稻田大学、耶鲁大学等建立起了联合本科生培养项目。

近几年来,我校本科每年以各种形式出国出境交流的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如2010-2011学年,校本部本科生约有1300余人次赴40余个国家与地区参加学习或学术交流,其中参加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换项目的学生共457人次,参加学术会议227人次,参加境外暑期学校206人次。

同时,我们还设立国际暑期学校,吸引外国学生来北大学习,从2009年到2011年,北京大学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国际暑期学校。

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

北京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评估、教学检查、同行评教等多个部分构成。从2005年开始进行网上评估,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网上评估办法和反馈机制。目前针对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助教工作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2010-2011学年度全年共评估各类课程3748门次,理论课总体平均分85.6。

学校注重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和同行评估制度,并采取学校与院系两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听课评估的形式实行同行教学评估。如目前北京大学校级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共有13人,全年听课约450门次,并根据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重点进行专题的调研。

学校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新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根据教学需要,学校建设了“北大教学网”、“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讲座网”等多个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新技术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本世纪初,北京大学正式启动了“元培教学改革计划”。十年的元培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目前,我们要通过对元培教学改革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与深度的思考,进一步明确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推进北京大学多样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提高北京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