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京举行,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科研院所、法学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聘请的光明日报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师生等9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期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发起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致辞)
此次论坛上,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分别发表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主持,主题演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张政致辞说,“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他特别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三个方面,针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提出了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从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在致辞中表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方法、新路径,是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和使命。”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胡明介绍,在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在做出积极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不断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新的增长点。
论坛期间,23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思路、标准、路径、目前学科建设不足等问题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了专业、深入地探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显明在发言中回溯了高等教育起源,提出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外化和凝练,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设都离不开知识体系,法学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展开。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从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法学“双一流”建设应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法学“双一流”建设应有民族性和融通性;法学“双一流”建设应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法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最根本是坚持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提出,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新时代我国法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全面创新法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认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应当从积极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成果服务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全面推动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理论的学科化、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促进法学新兴学科交叉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目标推动国外法学学科优秀文化成果的融合化五个方面推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内涵和指示,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五个维度,即要从法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维度、法学学科发展的维度、从法律体系的维度、法治体系的维度、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协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论坛上宣读了《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书》。作为开放性、非营利性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共同体将携手各法学一流学科高校、法治实践部门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内涵和标准,协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合作交流,一流的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倡议书在论坛现场得到了热烈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