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午餐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授午餐会 > 正文

【教授午餐会第5期】 刘震谈“需于酒食 畅谈人生”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发布时间:2019-03-19

2018年11月27日中午,第五期教授午餐会在国际交流中心听风厅举行,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刘震老师与六名同学共进午餐,共同探讨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思维的养成”。

(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刘震做客第五期“教授午餐会”)

刘震老师从我国各地不同的餐桌礼仪引入,提出 “方桌体现规则、圆桌则体现同心同德”,话题由此展开,谈及中国建筑艺术以及南北方建筑的差别,再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而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揣摩。

在谈到哲学时,刘震老师说:“哲学是练习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我校开设哲学类的课程,重要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习一种哲学的视野。”他认为通过学习哲学类课程,能够培养我们观察问题的多元视角,从不同角度、更为立体地对事物进行描绘和理解,才能使我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随后,刘震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差别,“西哲更为理性,其考虑的问题是解决在世界发展过程中我们现在看不到的问题”。刘震老师进一步解释了“看不到的问题”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我们视野未到达的层次,二是指从古至今还未得到圆满解答的问题”。正因如此,西哲永远是“仰望星空”。相对来说,中国哲学更为生活化,刘震老师指出中国哲学更加关注人,其所有问题的落脚点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都强调“体”和“用”两个字,“体”即内在体会、身体力行,是一种对文化的认可,“用”则是指实践。

席间,有同学提出某些学术问题在实践中应用较少的现象,刘震老师告诉大家,在遇到认为“没有用”的知识时,不要过于在意某一具体知识的实用性,而应站在全局角度,看到各类知识对于青年成长成才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帮助。他提出:“具体的问题也许会存在有用与无用的判断,但是从整体看,知识的学习更多是在帮助我们养成好学、好思的良好思维习惯,而这种求学的思维态度对于青年人生大有裨益。”

教授午餐会是学生处和后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一项新型师生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五期。活动希望搭建师生近距离沟通的桥梁,倡导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畅谈,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实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微信平台将持续为同学们提供教授午餐会的活动通知和报名通道,并分享相关活动信息。

编辑 陈韵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