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午餐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授午餐会 > 正文

【教授午餐会第9期】于冲谈“德法兼修”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发布时间:2019-04-08

2019年4月3日中午,第九期教授午餐会在国际交流中心听风厅顺利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于冲与法学院赵晓璇、民商经济法学院蔡美辰、邹睿妮、佟泽鸿、国际法学院李玲钰和刑事司法学院张晗六名同学共进午餐,共同探讨了“德法兼修”这一话题。

于冲指出,目前很多人排斥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因之一就是现有的一些思想教育空洞无味。“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价值观,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太过遥远和空洞,”他说,“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要从事实出发,通过讨论时代性、焦点性的事例,引导大家转变思想。”

于冲谈及“三德”之分,认为大德、公德和私德是内在相通的,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他认为,大学生首先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其次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支教、普法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别人,也能提升自身能力,这就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具体体现。他认为,每个人不会都是圣人,每个人不会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一味付出而不求回报,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向他的方向努力靠近。于冲鼓励同学们去做一些付出者与接受者都能欣然接受的事情,多思考怎样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认可。他强调,德法兼修不是空洞地讲道德和学法律,而应在法律的学习中去弘扬“三德”。我国的执法监督活动,要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三者相统一,而我国的社会现状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其实不太在乎案件中一个人被判了何罪,更在乎他被判了什么刑。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思维模式,法科学习者需要用法学理念和精神去引导普通公众关注案件过程,传输过程重于结果这一理念。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法制故事、科普中国法制知识,这也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体现。

另外,了解到在座的同学多是大一学生,于冲从大学里的学习与生活谈起,鼓励同学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他表示,大学里可做的事有很多,需要应己所需,选择愿意做、能做成的事情,并为自己制定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让自己每天都有收获。“阶段性的目标要有,但要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需要由每天的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而成。”他认为,大一学生身上还保有高中时的干劲和热情,应尽快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明确计划,同时维持高中时努力奋斗的状态,让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并保持优秀。“优秀是一种习惯,”于冲说,“你们要把自己的优秀保持下去成为习惯,不能让精神塌下去。”于冲还建议同学们利用空闲时间尝试学习一门外语,把这门语言的学习当作生活的调剂;或者尝试论文写作,认真写一篇好论文,并把这篇论文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当你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得到一系列好的反馈,这就是滚雪球效应。”

有同学提向于冲提问刑法学习方面的诀窍。于冲说:“刑法是一门艺术。有时学习刑法要跳出法律,因为它更多是形势政策的问题,是社会舆论和道德价值观的问题。”他以之前公众关于正当防卫问题的讨论为例,解释说:“人类对于喜乐欢愉之事常不能感同身受,对于悲惨痛苦之情却往往有所同感,而刑法直面人间的丑恶,所以一些刑事案件总能引起共鸣”。他认为,刑法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其中还涉及还有民法、行政法问题,以及社会政策和公平正义。于冲告诉大家在学习刑法乃至其他课程时,不要和高中的知识割裂,高中学习的课程如地理、生物、数学都可以运用到法学中,因为法学和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打通法学和这些学科之间的壁垒,激活高中的知识储备,将这些知识充分运用到大学学习中。同时,于冲鼓励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哲学和法史类书籍,为法学学习做铺垫。在阅读中最好带着问题去读,读完后整理记录自己的感悟,一来提升自我能力,二来可以争取发表。

教授午餐会是学生处和后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一项新型师生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九期。活动希望搭建师生近距离沟通的桥梁,倡导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畅谈,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实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和“尚学法大”微信平台将持续为同学们提供教授午餐会的活动通知和报名通道,并分享相关活动信息。

编辑 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