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研究生优秀导师风采展

人品贵重、学问精进——冯晓青

发布时间:2020-08-30

冯晓青,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推荐词

冯晓青老师作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以“责任、质量、效率、悟性、创新”,以及“人品贵重、学问精进”对硕博士严格要求,践行立德树人、科研育人和人文关怀。近三年来,在研究生教学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其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学术新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省部级学术奖和创新项目多项;其在科研上突飞猛进,结项和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法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学术头衔,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等重要荣誉。作为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负责人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多方面也煞费苦心、取得了突出成绩。其还指导数十名硕博士生顺利毕业,是我校研究生导师中的优秀代表。

师德师风

冯晓青老师十分重视研究生品德教育,以身作则,并将立德树人融入硕士生和博士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强调以德为先。主要事迹体现如下:

1.重视品德教育,立德树人

冯晓青老师根据新时期法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政治素质、品德修养、业务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知识产权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责任、质量、效率、悟性、创新”为训,强调“人品贵重、学问精进”,率先垂范,倡导做人、处事和治学的质量意识、责任担当、效率追求以及创新精神。强调做人言行高雅、心胸开阔的高雅“品质”,对社会、对家庭、对所在集体的“责任”担当,以及有效促成和谐、友好的团队精神和富有成效的“效率”意识。在课程学习、论文习作、专题研究与课程考核等方面,重视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对研究生从严要求。

2.科研育人

知识产权法研究生教育看似一门纯粹的专业知识教育,其实背后承载着国家和社会担当、维护诚信和确立文化自信等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冯晓青老师在长期的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和教学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本身的讲授和领会外,十分重视通过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担当意识、反对剽窃和仿冒的诚信精神以及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从而形成健全人格,树立学术报国的情怀。

3.人文关怀

冯晓青老师视生如子,在关注研究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关心其生活问题、经济困难和情感困恼等问题,适时予以帮助、引导与督促。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项目获取科研劳务补助的机会,必要时直接予以经济上的帮助;对于情感困扰或学习异常的同学,适时予以谈心引导和督促,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对家庭变故的同学,根据情况予以经济或精神上的支持——通过种种形式,传递作为老师和长者的关心、关怀与关爱,帮助同学以良好的状态进行专业学习,并从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共同相处的学习生涯中,不仅体会到学习与追求的乐趣,还感受人文关怀与人间温情。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

冯晓青老师十分重视通过带领研究生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公益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例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沙龙、学术会议和专题研究,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7年9月,冯晓青老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教学工作

冯晓青老师近三年来一直为知识产权法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主讲2门课以上。其中,博士生课程有:知识产权法总论(学位课)、博士生个别指导课;硕士生课程有:知识产权经营管理(限选课)。此外,近年来还包括面向全校博士生的法学前沿课中的知识产权法专题部分。每年均圆满、超额完成了各项研究生教学任务,受到硕博士生好评。

除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外,其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如下:

1.同时担任硕士和博士点负责人,主导完成了大量研究生教学相关事务

冯晓青老师同时作为知识产权法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负责人,承担了大量的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相关工作,使本专业两个层次学位点正常运转并取得不菲成绩。如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组织与参与每年的研究生命题、新生选拔、夏令营活动、阅卷、复试、组织与参加中期考核与开题、论文评阅、答辩工作,每次均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根据学校关于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主导对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及时进行修订工作并出色完成,保障了研究生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与时俱进。

2.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1)主编研究生教材《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于2019年底交付出版,将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2)发表系列教改与教育论文

①《我国理工背景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8年第1期)(独著)。

② 《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四十周年:成就、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法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CSSCI集刊)(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指导的博士生周贺微)

③ 《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四十年》(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四十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第486-538页)(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朱泽楷、第三作者刘艳花均为本专业研究方向硕士生)。

(3)获多项校级和省部级教学教育工作成就荣誉

① 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年9月获);

② 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19年9月获)

③ 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奖(2019年9月获)

上述荣誉的取得,是对其教学工作成就的充分肯定。

科研工作

冯晓青老师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近三年新主持第二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密切关注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在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成果十分显著,获得多个国家级重大学术荣誉、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

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及智库项目等课题

(1)主持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三年,冯晓青老师新申请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17ZDA139)。

(2)主持相关智库项目或重大事项共3项。

(3)主持重要横向项目

近三年,冯晓青老师主持了十多个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企业等资助的横向研究项目。项目均已取得相应研究成果。

2.在《法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系列CSSCI论文(未标注者为独著)

(1)《实用艺术作品在著作权法中之独立性》,《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一作者)。

(2)《人工智能“创作”认定及其财产权益保护研究——兼评“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一作者)。

(3)《经营秘密的界定及其侵害赔偿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20年第2期(第一作者)。

(4)《转换性使用与版权侵权边界研究——基于市场主义与功能主义分析视角》,《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一作者)。

(5)《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变革与发展策略研究》,(《人民论坛》2019年第23期。

(6)《知识产权制度运用与企业创新发展——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被美制裁事件的启示论起》,《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3期。

(7)《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4期。

(8)《公共领域视野下知识产权制度之正当性》,《现代法学》2019年第3期(第一作者)。

(9)《知识产权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研究》,《学海》2019年第1期(第一作者)。

(10)《商标授权确权中混淆可能性判断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6期(第一作者)。

(11)《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授权确权中的适用研究》《学海》2018年第5期(第一作者)。

(12)《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7期。

(13)《外观设计专利无效认定研究》,《政法论丛》2017年第6期。

(14)《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论纲》,《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6期。

(15)《民法总则知识产权评析与展望》,《法学评论》2017年第4期。

此外,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年2月27日发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题文章。

论文具有很好的社会反响。例如:

(1)《网络新闻转载及其法律规制》,《南都学坛》2018年第6期)(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是近三年指导的硕士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转载。

(2)《抢注未注册商标的司法认定研究》(《南都学坛》2018年第1期(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是近三年指导的硕士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5期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1期刊载的“从文献大数据看近十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状况(2006—2015)”),被选入“中国法学核心作者TOP十”,是我国知识产权法领域唯一上榜作者,也是中国政法大学两位上榜作者之一。

近年还入选《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作者百人榜》(中国政法大学三位上榜作者之一,全国知识产权法领域两位上榜作者中排名第一)。

3.出版著作

(1)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实务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

(2)第一著者(三人合著):《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与运行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

(3)主编:《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近三年新增两项国家级学术头衔

(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3月获);

(2)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年12月获)。

社会服务

冯晓青老师重视社会服务工作,认为这是履行学者社会责任、知识和学术报国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近3年来,其主要通过担任各项全国性学术职务、履行相关职责的形式广泛地参与了相关专业咨询和研究,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并组织了相关活动。此外,还十分重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自费投入,开展了持久性的专业公益活动,成效显著。这方面工作主要体现如下:

(1)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北京)研究基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审议、遴选知识产权指导案例工作,以及修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工作制度和细则,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工作的开展。

(2)担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大量学会领导工作及咨询决策建议工作、立法研究与草案审议,如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规划的制定的专家建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

(3)担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4)创建并运行“中国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资料库”(实验版)数据库网站,以及“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个人网站、“冯晓青知识产权”新浪微博,以及“冯晓青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提供了大量公益性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创建并运行“法大知识产权网”、“法大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以及《法大知识产权通讯》,提供了大量相关专业资讯,促进了专业学术交流,提高了本校知识产权法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研究生培养

冯晓青老师自2005年10月调入我校以来,一直担任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点负责人,近4年来还同时担任硕士点负责人,共培养了约200名硕士和博士生,毕业生全部获得相应学位,并在工作岗位上很多已成为专业骨干。

本着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近些年来,冯晓青老师通过一系列手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科研育人、主办系列学术沙龙、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组织安排专业读书会、组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国际会议、指导校级创新项目研究、指导实务案例研究、指导各类论文撰写、指导申报各类获奖与荣誉、指导参与全国性学术比赛等,成绩十分突出。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举行常态化的研究生品德教育与学术规范活动

冯晓青老师每学期都要召集全体研究生举行专题会议,重点就品德教育、学术规范和科研育人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讲授与引导,为提高研究生品德修养和学术能力提供重要保障。基于特殊原因,2020年则改为通过网络会议形式举行。

2.主办学术沙龙系列

创设“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理论及实务界专家讲座以及研究生沙龙活动,长期坚持(已举办77期),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生重要的学术交流品牌之一。众多研究生受益。

3.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重要项目研究

指导研究生参与冯晓青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研究,通过课题制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研究经验。

4.举办研究生系列读书会

冯晓青老师指导研究生开展了系列读书报告活动,反响很好,研究生受益大。如2018年下学期,举办了十多场研究生读书报告。

5.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安排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参加的专业年会、学术研讨会等,如2018年、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年会、2019年南湖论坛国际研讨会等,共安排2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参与,开阔了研究生学术视野。

6.指导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多项创新项目

冯晓青老师指导研究生积极申报各类创新研究项目,并全程指导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例如:

(1)刘亚东:智能机器人是否应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由智能机器人Sophia引发的思考(2017年11月)。

(2)江欢:网络游戏画面及其内部元素的著作权保护研究(2017年11月)。

(3)周宇驰:媒体融合背景下版权授权机制问题研究——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进路(2018年)。

(4)马彪:非遗视角下中医药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研究(2019年)。

(5)王海雄: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商标恶意注册规制研究(2019年)。

(6)柳佳熙:网络游戏直播中的著作权法问题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年)。

(7)余子凯:商业数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研究(2020年5月)。

7.指导研究生参与实务案例研究

指导研究生参与冯晓青老师提供专家咨询的众多重大、疑难、复杂和前沿性案件的研讨、处理,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8.指导研究生参与校外各类学术竞赛

冯晓青老师指导研究生参与省部级等各类学术竞赛,并获得佳绩,如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等。相关获奖信息见下:

(1)首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接触权——一种新型的著作权。作者:邵树杰(2017年获)。

(2)首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关于恶意注册商标的实证分析。作者:许耀乘、邵红红)(2019年获)

(3)“首届全国高校商标热点问题辩论邀请赛”三等奖,参赛队员:马彪、王海雄、万程、娜玲(2019年获)。

(4)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二等奖,潘柏华(2017年获)。

【2021届实验班法硕许耀乘在2019年11月获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特等奖,颁奖时已是在读研究生。】

(5)许耀乘:国家法官学院及《法律适用》编辑部2019年“南太湖杯”全国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6)“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文集”优秀论文奖,(郭雅菲,2021届学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作品发行权用尽研究》,入选《上海法学研究》)。

(7)周贺微:第三届中国知识产权法治高端论坛优秀论文奖(2018年)。

(8)刁佳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18年十佳论文。

9.指导研究生参与学校“学术新人”比赛

迄今为止,学校共举办十七届研究生学术新人大赛。冯晓青老师鼓励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申报并认真全程指导,取得佳绩,共获得“学术新人”荣誉称号者5人、优秀奖1人。其中,近3年相关获奖信息见下:

(1)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许耀乘,实验班法硕,2020)。

(2)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优秀奖(刁佳星,博士生,2019)。

10.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并取得佳绩

近些年来,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生学位论文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多篇,其中付继存博士的学位论文还在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后,经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评选,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

近3年荣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1篇,具体信息如下:

蒋燕:保护作品完整权制度及其完善研究(2017届)

11.指导硕士和博士生独立或合作撰写著作出版、发表系列论文

在研究生培养中,冯晓青老师十分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近些年来,指导上百名硕博士生进行了严谨的科研训练,出版或者在国内外发表了相关论文。

主要情况如下:

个人专著:

周贺微(2015级博士生)著:《著作权法激励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3万字)

参编著作:

梁子钦、王海雄(17级学硕)、陈秋凡(15级法硕):《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第5卷)(冯晓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

朱泽楷、刘艳花(2020届实验班法硕):《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四十年》(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四十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第486-538页)。

邵树杰(15级学硕)、刘雪晴(16级学硕)、范鸿雁(15级实验班法硕)、刘蒋西子(16级学硕)、王莹娴(16级学硕)、周鹏博(16级学硕)、孙立(15级学硕)、韩婷婷(15级学硕)、刘舒蔓(15级学硕)、李京默(15级实验班法硕)、杨然(15级实验班法硕)、耿留睿(15级实验班法硕):《恒都知识产权案例研究》(第2卷)(冯晓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论文:

涂靖(2020届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经营秘密的界定及其侵害赔偿问题研究载《中州学刊》(CSSCI)2020年第2期,第60-65页。

潘柏华(2020届学硕,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人工智能“创作”认定及其财产权益保护研究——兼评“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案,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20年第2期,第39-52页。

吴坤(2020届博士生):审慎赋予人工智能自主发明创造专利权,载《人民论坛》(CSSCI)2020年Z2期,第62-63页。

刁佳星(2021届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的权属问题及其风险防范对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载《南都学坛》2020年第1期,第68-75页。

邵红红(实验班法硕):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司法规则构建研究,载《研究生法学》2020年第2期,第154-164页。

周贺微(2019届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四十周年:成就、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载《法学教育研究》(CSSCI集刊)2019年第4期。

具晓英(KOO HYOYOUGN,韩国,2021届博士生):A Study on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hinese Copyright Law,Th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Vol.15 No.1 March 2020。

李薇(2021届博士生,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刘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知识产权公共领域作用机制研究,《法学杂志》(CSSCI)2019年第10期。

周贺微:美国“转换性使用”规则转型经验及其借鉴,载《新闻界》(CSSCI)2019年第4期,第74-84页;

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9年第7期全文转载

Zhou Hewei, Rethinking Chinese Trademark Law’s Prohibition of Trademarks“Having Other Adverse Effects”, Baku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Feb. 2019, pp.1-72.

刁佳星(2021届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转换性使用与版权侵权边界研究——基于市场主义与功能主义分析视角,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9年第5期,第134-143页。

刁佳星(2021届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高通诉苹果之争议及启示,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国内外热点案件信息周报》第43期)。

陈锶崎(2020届实验班法硕,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技术类知识产权权属问题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载《邵阳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58-66页。

周贺微:论商标注册中的言论自由保护及其规范——基于中美侵犯性标识商标注册比较视角,载《研究生法学》2018年第5期,第86-94页。

周贺微:微信平台上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研究,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311-318页。

周贺微:基于权利分析的商业秘密保护界限研究,载《武陵学刊》2017年第5期,第57-62页。

周贺微:TPP之著作权限制条款研究——兼论著作权法激励理论的适用,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3-21页。

傅蕾(2016级博士生):《论商标合理使用规则的完善》,《法大研究生》2018年第2辑。

傅蕾:《论证明商标显著性的司法认定--从蓝牙证明商标案谈起》,《中国专利与商标》2018年第3期。

夏君丽(2019届博士生):《商标授权确权“不正当手段”的司法探究》,《法律适用》2018年第16期。

Wu Kun(吴坤,2020届博士生):,The role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opyright Disputes in promo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Published in "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27, March 2017, Issue 1.

刘欢欢(2018级博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公平与效率视角下商标注册制度研究》,《知识产权》2019年第1期。

周鹏博(2016级硕士生):《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的连接》,《邵阳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王莹娴(2016级硕士生):《民法典制定中知识产权制度立法模式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陈锶崎(2018级实验班法硕,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技术类知识产权权属及其风险防范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报》2019年5月15日。

陈东辉(2017级实验班法硕,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浏览器屏蔽视频网站广告行为性质研究——关于深圳市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诉北京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的思考》,《河北法学》2018年第5期。

韩婷婷(2015级硕士生,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网络版权纠纷中服务器标准的适用于完善探讨》,《电子知识产权》2017年第6期。

孙立(2015级硕士生):《姓名权与商标权冲突法律问题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邵树杰(2015级硕士生):《著作权集体管理与私人许可的制度边界》,《当代经济》2017年第23期。

此外,冯晓青老师还十分重视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使得指导的研究生脱颖而出、优秀研究生辈出。

以下所列近三年在校研究生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以及获得的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获奖与荣誉,即可见一斑:

国家奖学金及学校一等奖学金:

(1)周贺微(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10月)。

(2)刁佳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

(3)陈东辉:国家奖学金(2018年)。

(4)潘柏华:国家奖学金(2019年)。

(5)刘亚东:国家奖学金(2019年)。

(6)周贺微(博士生):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7年10月)。

(7) 韩婷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7年11月)。

(8)王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8年)。

(9)潘柏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10)张天宇: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11)柳佳熙: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12)王林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13)刘亚东: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14)郭书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19年)。

学校及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优秀毕业生:

(1)叶素洁: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三好学生”(2017年11月)。

(2)郭书辰: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三好学生”(2017年11月)。

(3)刘亚东: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三好学生”(2018年)。

(4)张天宇: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三好学生”(2019年)。

(5)王林木: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8年)。

(6)王昆: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8年)。

(7)潘柏华: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团干部”(2019年)。

(8)韩婷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2018年)。

(9)王玥: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2019年)。

(10)王玥: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9年)。

(11)王林木: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2020)。

(12)王昆: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2020)。

(13)王林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0年)。

近些年来,冯晓青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含博士生和硕士生)已毕业并全部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也有部分硕士生选择继续深造,仅以2020年届学硕为例,知识产权法专业研究生考取博士生的3名,其中冯晓青老师指导的占2名(分别考取北大和人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博士生)。

此外,在冯晓青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中,还有在专业特长上十分突出的优秀研究生,为学校研究生和学校争得了巨大荣誉。仍以近3年为例,以下所列亦可见一斑:

(1)叶素洁:北京市首都高校第十届大学生藤球比赛女子甲组第一名(2017年11月)。

(2)王昆:第22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一名、团体第一名(2017)。

(3)王昆:第23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一名、双打第一名(2018)。

(4)王昆:第24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一名、团体第一名(2019)。

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冯晓青老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知识产权法专业博士点、硕士点负责人,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在知识产权法专业学科建设和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学科建设

(1)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新兴学科建设规划项目

该项目于2019年年底立项,正在全面推进,最终目的在于将我校知识产权法新兴学科打造成在全国最具影响的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和交叉学科。

(2)组织出版《法大知识产权评论》,提升本学科学术影响

目前已出版一卷。

(3)举办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

其中,在2019年3月,冯晓青老师组织、策划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主办南湖论坛国际知识产权研讨会(是国内最著名的非官方知识产权法学术研讨会),1200余人参会,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则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增进了学科国际交流。2019年11月16-17日,冯晓青老师全程策划、组织,创办“首届蓟门知识产权论坛”,130多人入会,取得圆满成功。

(4)创办网络平台

创建并运行“法大知识产权网”、电子通讯类刊物《法大知识产权通讯》,以及法大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拓宽了对外交流渠道和影响。

(5)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座、讲学

例如,2018年5月,邀请国外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erges教授来校微研究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系列学术讲座,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6)学位点评估

近3年来,冯晓青老师作为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组织本专业教师,顺利完成了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评估相关准备工作。

(7)“双一流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冯晓青老师作为我校知识产权法校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近几年来,在本学科“双一流学科”指标任务的安排和落实到位上倾注了心血,并以身作则,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在本学院所有学科中名列前茅。

2.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及其成效主要体现于:

(1)硕士和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大规模修订

作为知识产权法硕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冯晓青老师全程主导了近几年专业硕博士点培养方案修订和改革;对硕博士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导师组指导、博士生指导小组及兼职导师制度等进行了大胆尝试,研究生培养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教材建设

例如,组织出版研究生精品教材。

(3)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

例如,配合学院与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郑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了知识产权教学实践基地,并担任基地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4)教学研究工作会议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近3年来,主持所在研究所工作中,召开了多次关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小型工作例会,并在《工业与信息化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研究生教育的专题论文。

近三年获奖情况

1.国家级

(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3月获);

(2)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年12月获)。

2.省部级

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年9月获)。

3.校级

(1)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19年)

(2)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奖(2019年)

4.指导研究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及其他获奖

(1)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蒋燕,2017年)。

(2)首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接触权——一种新型的著作权。作者:学硕,邵树杰(2017年获)。

(3)首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关于恶意注册商标的实证分析。作者:许耀乘、邵红红)(2019年)

(4)“首届全国高校商标热点问题辩论邀请赛”三等奖,参赛队员:马彪、王海雄、万程、娜玲(2019年)。

(5)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二等奖,潘柏华(学硕,2017年)

(6)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许耀乘,实验班法硕,2020年)。

(7)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优秀奖(刁佳星,博士生,2019年)等。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或代行机构)推荐意见

冯晓青老师是我校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负责人。其在承担繁重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耐心指导数十名研究生的品德培养、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实践能力提升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成绩十分突出。近3年来,其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奖励与荣誉,出版个人专著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主持多项创新项目,并有多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其本人则主持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法学研究》等重要核心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并新增两项国家级学术头衔,被评选为学校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编辑/陈睿

编者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优秀导师评选活动简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席涛

人品贵重、学问精进——冯晓青

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王涌

细心指导、循循善诱——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