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经人物访谈录|李俊峰:一片赤心,点滴真情

来源:国际法学院   3-19   阅读:
T AAA

2018年底,李俊峰从中华骨髓库处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已配型成功,即将安排采血工作。他笑称:“我是15年的时候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行列的。当时工作人员来咱们学校采集样本,我觉得挺新奇的,又想出一份力,就去报了名。没想到差不多隔了三年才告诉我配型成功。接到电话时也挺兴奋,就答应了。”

一、做公益,要有克服未知的勇气

在大众认知里,捐献造血干细胞似乎蒙着一层阴影,许多媒体对其讳莫如深。打开搜索引擎,总能看到捐献后遗症、对身体的损害等夺人眼球的联想热词链接。但当问起为何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时,李俊峰——这名普通的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却显得格外平静和自信。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很大误解,把它妖魔化了。”李俊峰这样说道,“其实它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去做骨髓穿刺,也不是网上传的‘敲骨吸髓’。”他认为,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妖魔化,很大程度上要归于两点:一是影视作品的错误引导,二是配型几率过低。很多影视剧情里都是亲属之间配型捐献,的确是需要做一次穿刺和两次周外血采集;但非亲属间的捐献,由于位点匹配高,一般只需要一次周外血采集,并不需要穿刺,自然就没有演绎表现的那么痛苦。另一方面,非亲属间配型成功比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像自己这样等了数年才有消息的志愿者不在少数,自然会给公众留下捐献者寥寥的感觉。

当谈起网络上“为什么医生、干部不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类似疑问时,李俊峰表示,这都源自未知导致的归因谬误:“为什么医生很少有去捐的?因为这件事不是你想捐就能捐的,配型几率非常小,你得慢慢等匹配成功的消息。但我认识的一位血液科的医生也匹配成功,马上就要去采血了,可见并不像传言说的那样有风险。另外,志愿者有年龄限制,35岁以下的才可以捐献,很多年纪大的人在这一点上就被刷掉了。”

李俊峰随后谈起了自己参与志愿者的经历。他表示,自己在报名前做了详细的调查,已经了解了具体的捐献方式,心里就有了一层底。而且法大每年加入骨髓库的人数相当可观,一年有近200人。在他之前也有67位师兄师姐配型成功并完成了捐献,这也给了他很大鼓舞。他还介绍了自己接触到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流程:“捐献一般住七天医院。前四天打动员针,目的是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分散到周外血。也就是胳膊上打一个小针头,打完后每天测血压和验血,之后全天都能自由活动。第五天一早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还是胳膊上扎一小针,抽出周外血,旁边的机器分离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再把剩下的血液输回体内。整个采集过程加起来就四个小时不到,期间也可以进食、聊天。最后观察一天就可以出院了。整个住院非常轻松,我朋友甚至还常来找我打扑克。”

李俊峰坦言:“我觉得人活一辈子,要敢于尝试,不能让自己后悔。你想,一个垂危的生命摆在你面前,你选择捐,或许就能救人一命;如果由于你的懦弱,由于不了解这个事情,选择不捐,等到你一

回想,会后悔吗?会愧疚吗?”

二、做公益,要有不计名利的赤忱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已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不断地推广应用。而造血干细胞捐献正是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的前提。病患亲属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因此更大的希望都落在非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上。

从前身“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1992年建立起,中华骨髓库在政府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统一管理和规范志愿捐献者的宣传、组织、动员,HLA(白细胞抗原)分型,为患者检索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及移植相关服务。不论是对病患还是社会而言,公民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当被问及参与捐献的体会时,李俊峰说:“这么小的配型成功几率,我还能轮上这次机会,真的挺难得的。这既是多一份难忘的人生局经历,也是对一种内在自我的价值实现吧。”他笑称,整个过程里没什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在医院里,自己见到了许多其他的捐献者。大家都像是平平常常地献血一样,尽一份分内的举手之劳罢了。能结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对自己而言反倒是最有价值的事。

对被捐助者,李俊峰真诚地希望他们早日康复,远离病魔,好好地享受生活、热爱生活,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他还打趣道,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希望,不能被一点小小的恐惧就拦住了脚步,不妨一同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队伍里,献上一份爱心。

三、做公益,要有一点一滴的坚持

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李俊峰在法大几年里丰富的志愿者生涯的惊鸿一瞥。大一暑假时,他通过“EV青年”的平台,连同其他高校的同学一起去四川大凉山支教;大二之后,他坚持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sk sunny”志愿团队活动等,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觉得这些经历是十分难得的。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回望这段岁月,就会发现又轻松又愉悦,还结交了一群到现在都玩得很好的朋友。工作以后生活就趋向两点一线了,不趁着大学时光丰富生命,以后哪里还有机会了呀?”李俊峰对自己的志愿经历十分感慨。当年在大凉山教过的孩子,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用上了手机,纷纷加上了他的微信,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还会来请教。

李俊峰觉得,做公益是一件会令人上瘾的事情。如果你体会过以真心换真心的感觉,就再不舍得对人冷漠。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微妙的机缘,将彼此的命运相连相交;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共同的志趣,自发地团结在一起,慢慢发现彼此的闪光点,也慢慢琢磨自己的品性。这都是公益带给人的宝贵财富。

他建议,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多走出校园,去体验外面的世界。旅游也好,实习也好,做志愿也好,多去尝试没做过的事,多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的时光充实起来。不能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维持着小小的朋友圈,等到毕业时才尝到遗憾的滋味。

在这个“公益”常被误读的时代,在这个仍有人坚持走在“公益之路”的时代,李俊峰用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诠释着国经学子的担当与博爱。谈笑有才俊,亮节化成峰;衷于一心,导乎吾侪。李俊峰的爱心志愿之路,依旧在不断地延续着。

编辑 陈韵如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