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19时,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十六期于昌平校区逸夫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围绕“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展开,刑事司法学院方鹏担任主报告人,民商经济法学院诉讼法研究院韩波、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研究所于国旦、新闻与传播学院方法与传播技术教研室黄金三位老师作为协同报告人参与了研讨,法律史学研究院教师陈煜担任活动主持人。校长黄进作为嘉宾出席了本场沙龙。
方鹏在报告中,从刑法学的角度讲解了网络谣言的罪与罚。他认为,如今网络发展迅猛,网络生活繁杂,“两高”以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为目的,出台了关于网络管制的条例。随后,方鹏就“两高”之“打击网络谣言解释”潜藏的五大危险进行了观点阐述。他认为,滥施刑罚的危险、违宪的危险、进行类推解释、悖离罪刑法定原则的危险,是经不住推敲的“量化标准”的,而护官甚于保民的价值扭曲危险是新法律在实施时潜在的障碍。针对这五大危险,方鹏强调,有了法律解释后就随便抓人,会造成社会的恐慌。总之,并不是每一个网络谣言都需要刑法来解决。

主报告人发言结束后,四位协同报告人从不同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于国旦对刑罚两面性方面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剖析。他指出刑罚很必要,但效果有待提高,刑罚并不直接作用于引起犯罪的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存在多种可能,如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低、媒体未尽到信息审查的义务、网民缺少理性判断能力……在现实条件下,要想成功控制网络谣言非一日之功。韩波从民法角度对此进行说明,他指出网络谣言的限制与网络自由需要一个平衡点,解决途径应该多元化。他还指出,民事的危害性和通过民诉解决的困难性也要求整个社会一起进步解决该问题。黄金从媒体自觉性和公众的媒体觉悟性进一步切入主题,呼吁媒体和公众担起责任。
在观众互动环节,针对同学有关“量化标准”如何制定的问题,方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随着现场气氛愈加热烈,校长黄进就刑罚打击网络谣言及网民素质的问题与方鹏、黄金等报告人进行了交流。嘉宾和同学们对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利是否用刑罚来治理等问题各抒己见,对治理网络谣言建言献策。
21时许,第十六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