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在我校教师中引起广泛热议。
社会学院副院长马皑教授对公报深有感悟。他指出,“近几年,我国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全体公众都期待着新一届领导层能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早下决心、早作决策,规划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政方针。只有管好党,才能得民心;只有将改革成果公平惠民,才能得民助;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党员的作用,将点滴的力量汇入全集党员的共同追求当中,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程伟教授谈到,“本次三中全会带给我最大触动和思考的地方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央向地方放权,就是一种管理方式的转变。从两个维度上说,我对这次会议的感觉是‘希望’,它给我的气息是‘稳健’,如果要用三个词,我想是‘改革’、‘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研究所赵庆杰副教授指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我最关心是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发展一再提醒我们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性。生态环境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让老百姓兜里有更多的钱,而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幸福得到保障。”
民商经济法学院环境法学研究所胡静副教授强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的提法是一项创新发展。一方面用财产权及私法思路保护自然资源,没有设立财产权的自然资源必然是最容易被破坏的;另一方面为防止产权人破坏自己管理的自然资源,用用途管制的公法手段制约,公法私法共同配合将搭建起一个保护自然资源的严密制度体系。”
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研究所霍玉芬副教授指出,“政策有延续性。法治国家的提法让我们对国家前景更加有信心。市场在国家经济中起决定作用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前提;国企起关键作用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总之,我个人对这届政府有信心。2020年是看到结果的时候。”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仅在老师中引起了热议,也吸引了我校同学的广泛关注。
刑事司法学院2010级学生佘宜航说到:“本次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也期待没有提及或没有重视的改革内容、改革基点会在以后的改革小组中有增加和调整,而且我也一直相信党的整个改革布局。本次会议没有提到的方面,或许是有更深层次的大局考虑,总之,相信党,跟党走!”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景然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追究到百姓身上,国富民不强的事实长期被诟病,让百姓缺少了与国家一起分享改革成果的乐趣。而党在这次公报中明确确定了一个时间点,也是党对这个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一个承诺,一个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承诺。”
国际法学院2010级学生马宁表示:“作为一名法大的学生,在阅读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之后,我最关心的还是司法独立的问题。如何在司法中去行政化,如何维护宪法权威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真正的实现司法独立和去行政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有改革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心,不畏惧触动既得利益的人。在以改革为主题的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及“司法职权独立”,是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异常艰辛遥远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