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个星期,还想请陈卓同志为我做的国家科研项目《百位大师中国梦》题词留墨,不料三日后,竟接之恺与袁江短信:老书记已于前日辞世,享年88岁。突闻惊噩,悲痛不已。昔日往事一齐涌上心头,遂执笔草成此文,作为悼念。
一、 以深邃的目光洞察决策——在举国无法的年代,要把政法大学建成中国的法学四大中心
1982年,陈卓同志由西藏区委调司法部任副部长,与山东大学校长云光共同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建工作。当时,我与忠海刚完成北大学业,有幸参与筹建工作,跟随陈卓书记一起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当时的中国举国无法,中央已经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要与国际接轨,要实现这一目标,无“法”担纲,实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展开了广泛的社会调查,问人们“法”为何义,多数人不知所云。因此,彭真同志多次指示,未来的政法大学一定要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
筹建政法大学期间, 彭真同志作为政治局成员负责指导全局, 政法委彭冲书记、北京叶子龙市长、李运昌部长等参与运筹,但具体筹办事务,均落在陈卓、云光二人身上。政法建成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实现国家的使命,这是问题的关键。为此,陈卓同志专门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出谋划策。记得有已过世的陈筱鹤、陶髦、朱奇武等老教授,也有我辈的青年学子参与其中。在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调研之后,决定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成法学四大中心: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科研中心、国际法学交流中心、法学师资培养进修中心。实行一校三院制:在北京政法学院基础上,扩建政法大学法学院,招收本科生;在开办研究生班基础上,组建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同时以中央政法干校为基础,筹办进修学院,培训各省市政法干部和院校师资。
此策一出,引来一片哗然。有人曾当面指责陈卓同志是“痴人说梦,空中楼阁”。还有,校址选在昌平还是市区,因涉及各方利益,看法殊异,告状信不断。
面对指责和告状,从容不迫坚定不移,一边做说服动员,一边加紧筹建进程。但从他的表情谈吐上,我们这几位学子却也感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几分焦虑。
三十多年过去,建校实践证明当时之构思十分正确,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和宏大气魄。可以说,政法大学能有今日之辉煌,老书记陈卓同志、老校长云光同志功不可没。
二、以超人的胆略果断拍板——首创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破例培养百名法学硕士
当时举国人才奇缺,要办好法学教育的关键是拥有法学人才。筹建小组即以高屋建瓴的思路,决定首先创办研究生院,培养一批125名高素质法学人才。
1982年,全国的法学研究生共招42名,其中北大、人大这样的名校才各招8名,一个筹建中的政法大学竟要招百名之多。其难度之大,可以想像!更实际者,导师何来?就在这样的难题中,一个伟大的智慧决策出台:“举法学界之全力,培养百名法学人才”。于是云光校长分工京津,陈卓书记带队分赴各省市求贤寻师,建立跨校导师组。短短三个月,十多个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组相继成立,百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三年艰苦培养,研究生们刻苦攻读,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代法学硕士大军终于走进了国家机关、大专院校,成为新中国法学地平线上的一道曙光。三十年过去,他们均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奇人出奇招,陈卓老书记作为领路人,功在当代,业在千秋。
三、以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建校——身居简易水泥板房中,构建政法大厦宏伟蓝图
政法筹办期间,条件非常艰苦,缺经费无住所,初期连工资都无着落。
从在彭真同志的陶然亭住所到白石桥二炮招待所,碾转一年有余,始终无正式的办公场所。陈卓同志毅然决定,筹建工作在老政法学院的简易水泥板房中办公招生,租用大钟寺的民房作教室和研究生宿舍。可以想象,冬天寒冷,夏天蚊蝇,百名法学硕士的学习环境艰苦异常。但他们不愧是首届研究生,在艰苦环境中发奋读书,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终以优异成绩获得法硕桂冠。(遗憾的是当时尚无冠可戴)。陈卓同志的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他拿着饭盒排队买饭,与师生员工同舟共济,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今日之政法已成为森然大树而独立于政法届,而陈卓同志却走完了他88年的岁月。在送别老书记之际,我想以如下悼联缅怀纪念:
道国情,高瞻远瞩决策培养一代法学家;
顺民意,脚踏实地干事荒原筑起政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