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毕业季!为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2010年3月开始,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法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启动“求职经验谈——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系列报道”。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反响热烈。为此,法大新闻网今年继续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合作,在今年推出第四季求职经验谈,希望以此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求职经验谈》,顾名思义,本专题收录的都是今年已经成功找到工作的同学们的经验和体会,他们在这里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求职过程和感悟,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或许你正在经历,他们曾经的迷茫、犹豫或许你也深有体会。然而,要始终相信,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的方法,坚持积极的态度,再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总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精神洗礼。
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之谈,能有效激励全体毕业生提升就业观念、坚定报国志向、激励进取心态、实现成长成才。我们惟愿:“他们的成功成为我们的动力”。交流经验,分享感悟,让每一个法大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入校以来送走了两届学长学姐,前辈们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曾以为毕业遥遥无期,却从未想过自己如今也将离开母校,踏入社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办公室法律事务处开始新的征程。这次很高兴有机会向我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学习和求职的经验,也算抛砖引玉。如果这篇经验谈有那么一处能够为大家当前的学习或未来的就业带来一点点启发,我将倍感欣慰。
一、学习谈
2010年,我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传媒法。对于一个本科是学习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非法”学生来讲,法律似乎离我非常遥远,法律思维也是我所欠缺的。不,一开始我的感觉并不是欠缺,而是“格格不入”。
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研一大家刚在一起上课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法科的学生辩来辩去,着实有些不像认真学习的样子。后来在一起的交流中,方才发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如果只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难免会陷入无法与人交流、总说外行话的困境。于是我开始逐渐接触法学的课程、阅读法理学的相关学术作品。在阅读中发现法学和我之前自学的社会学很多公认的著作是一致的,思想的脉络也是有联系的。读的书多了,思路也就打开了,“包容”的学术心态自然也就有了,或许这就是交叉学科需要的学术态度。
我和很多研究生同学不一样,研二的时候没有选择专业实习,而是继续在教室和图书馆里看书。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母校这么多的法学书籍,看不了多少就走人了,实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趁着课业压力少的时候多弥补弥补遗憾,反正以后早晚都要走向工作岗位,所以不着急实习。另一方面,我也尝试着准备一些出国的考试,但是考完之后拿到成绩单终于正视了自己英语天赋实在有限,决定暂时还是打消出国读书的念头。这一年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实习,所以如果还在学校泡自习室、泡图书馆,难免会觉得有点空虚与失落。这样做确实可以多读一些书,当然前提是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但是在探索自己想做哪一行业,检验能做哪一行业的职业规划上,是一把双刃剑,毕竟时间是单向的、人是单线程的。所以在这里就自己的教训而谈,我还是建议没有特别明确职业规划的同学研二尤其是下半学期可以适当安排时间去实习,看看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如果你觉得实习过的行业自己都不喜欢或不适合也不要紧,至少你也可以像爱迪生一样“发现了一百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二、实习谈
人对寂寞的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我在研三开始也一直用各种渠道寻找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自己也在学习制作简历。一份优秀的简历不是能够取得机会的充分条件,但至少也不能让简历给自己的能力扯了后腿。研三刚刚开始,我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律事务处实习筛选通过的通知,深知机会难得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审阅合同、处理日常法律事务和帮助举办台里的法律活动。实习的第一天起,脑子里面“工作以后自由时间少了就学不了什么知识”的成见就被彻底打碎了。我发现实习之后自己能够更快地学习到很多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学会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礼节,而这些对之后的求职之路都是大有裨益的。在之后求职的路上我才发现,一个好的单位或者企业的面试官能从你身上“嗅出”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或者团体的“气场”,并以此作为你是否可能留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个性与融入集体,自古就是难题,合理的把握这个“度”,只能靠自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用人单位未必都喜欢打磨光滑的“鹅卵石”,但一定不喜欢一个“刺头”天天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
不管去任何地方实习,先问清楚这个岗位的禁区。先不用“有所为”——大部分实习单位也不指望实习生有所为——而是先学会“有所不为”,绝对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岗位,更要审慎行事,别给实习单位找麻烦,也别给自己找麻烦。刚到实习单位要心细手勤。看的出来哪里有活儿,不管是业务还是日常的杂活儿,主动请示去做。实在无事可做了就去了解这个单位或者企业的组织架构、日常运作,反正想要玩儿转一个地方这些都是免不了的。如果呆在实习单位就是无所事事的上个网,那还不如寝室躺着玩儿手机舒服。如果你觉得很长一段时期都无事可做,要么说明你眼里没活儿,要么就该考虑换一家实习单位——现在这个地方不再需要你,你也不再需要它了。
三、求职谈
在如今就业的大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积极就业,理性择业”自然是高校毕业生的指导思想。没有法律规定学历决定职业,也没有明文规定学校排名决定学生求职竞争力。在求职之路上不卑不亢,能屈能伸,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更可能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面试都避不开国内超一流学府的毕业生。就算你觉得母校的牌子不能帮你,至少你也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砸了母校的牌子。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
研三刚刚开学我们就如狼似虎地进入了“海投”的阶段。第一次听闻同学们纷纷“海投”之时还以为“海投”是坐落在我国南部的一家很有诱惑力的投行 ……
就经验来看,无论之前憧憬过什么理想职业,抱定过多么坚决的在某一领域就业的信念,钟情过什么非此不去的岗位,在求职之初看到网上浩如烟海的职位信息时内心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把持不住。此时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申请的各个单位列一个清单出来,尤其要记住登录这些单位招聘网页的账号和密码——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去参加一些单位企业的笔试面试,是因为想不起来投过这个地方,或者记不住账号密码等非能力原因。网上填一份简历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千万不要因为一些疏忽而使得自己的“海投”变成了“浪投”。
就算是“海投”,其实也有一个轻重缓急。由于有两年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我一直对传播法饶有兴趣,希望能够在工作岗位有便利条件继续我的研究,就把准备的重点放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律事务处。当然,每个人的兴趣和考量工作的角度不同,所以理想的工作会有不同。但对已投的岗位中哪个或哪些更适合自己还是都会有一个比较判断的。把研三最珍贵的时间用在最该用的地方,好好了解心仪单位或企业的招聘流程与考试内容,认真准备笔试和面试。随便报的岗位“裸考”“裸面”也无所谓,听说很多毕业生就是“无欲则刚”地离奇拿下offer,后来这还成了他们找到自信的源泉。当然,不刻意准备的前提就要求自己在读书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现在就是选美都考文化常识,学历高未必平步青云,但没有真才实学一定寸步难行。
关于笔试,我没有特别多的经验或者教训和大家分享。新闻媒体的笔试参加过几个,笔试内容就是新闻。一和时事热点紧密相连,二和与报考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有关——比如消息写作、编写微博、活动策划等。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实习的重要性:如果你在实习阶段恰好亲自参与过某些类似活动的策划,或者亲自做过新闻采编工作,那对付这些是非常容易的。当我坐在考场上看着大家奋笔疾书自己却还需要想策划案的要点时,不禁内心感叹了三秒钟没有实习接触过业务的恶果,然后继续答题——这些媒体笔试的时间都是很紧张的。
谈到面试首先会有一个需不需要穿正装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视岗位需要而定,具体的情况还是咨询一下这个行业的前辈们。从事与法律有关的行业面试一般还是需要穿正装的——虽然面试官和你自己都很清楚你穿着不舒服。
不迟到,也别太早到。迟到让用人单位不舒服,到太早了让自己不舒服,尤其是深冬,手脚冰凉对思考应答有一定负面影响——虽然我还没有科学根据证实,也许因人而异。我还记得自己分别在新华社和央广面试的时候那两场鹅毛大雪和凛冽寒风,还有门口站着岗和我一起欣赏雪景的武警战士……有些单位或企业面试等候时间会很长,如果有休息室的,可以和其他同学适当进行一些交流,但是千万别聊的太High,兴奋点一过就是疲惫状态,脑子容易短路。
面试的问题也是因岗位而不同,这里没有统一的套路。我记得在央广终面时,面试官知道我一直在台里实习,就问了我一些实习当中的问题和对所在部门的建议。早已经猜到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也有底气,所以感觉发挥还不错。虽然面试花样多种多样,但是想想如果自己是面试官,会问考生什么,始终站在你的对面考虑一下问题,问题会容易解决一点。问题解决的多了,求职成功的机会就大了。
四、经验谈
眼看就要告别19年的“职业学生”,从事一个新的职业,看着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事,不禁感慨求职仅仅是人生长河中的又一座桥而已。跟之前的中考、高考、考研等等类似,这既是一段经历的结束,又会是一段新经历的开始。而往往,我们在面对这座桥的时候,会变得患得患失,给这一件事情赋予太多太多的意义,幻想太多太多的后果,更甚者每日怨天尤人,完全失去了重心,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平衡。求职,甚至是人生,要先摆正心态,先相信没有过不去的桥,才可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平稳通过。
我的导师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件事如果成功,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环起到了作用。”我至今铭记在心,时常静静品味个中深意。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看书的时候就想为了学而学,实习的时候就想为了学而做,求职的时候方才发现之前所做的一切原来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也或许就是这种后知后觉,让我每一次感觉到这些因果联系的时候都倍感惊喜与满足,然后决心继续踏踏实实地前行。
【点评】范鑫同学在整个大学期间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划,并在日常的学习期间注意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对于求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本身的成熟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学们在看到他求职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为了得到一份优秀工作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正是这一种勤奋努力加之对自己职业的明确规划,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