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观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项目

来源:新闻网记者 孙思嘉 刘晓颖   12-15   阅读:
T AAA

编者按:近日,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在校园里进行了持续半个月的展出,成果展示着眼于我校本科生创新项目三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中33个优秀项目,其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多个专业,比如“关于被拐儿童解救后权益保障阻滞因素的调查研究——以公安部‘宝贝寻家’计划被解救儿童为例”、 “旁系血亲缺失对独生子女的影响——从亲情观念和个性特点角度分析”、“中国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实证性分析”等。各个项目不仅呈现形式异彩纷呈,而且都具有极强的创新性与现实性,集中展示了我校本科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索精神。

近年来,面对全球化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人才培养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创新意识弱、实践能力差、职业伦理训练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校经过对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广泛研究以及我国大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深入思考之后,基于新的目标和定位,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大学生创新项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校实施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今已在我校成功进行了4年有余。在这4年中,创新项目也由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稳定发展,培养了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逐渐步入成熟

在国家规定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之前,我校于2006年就已经开始试着普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了,并且运转良好。就在这年里,我校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07年,北京各大高校开始了创新项目的建设工作,我校响应国家号召,于同年5月,正式开展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共立项40项。08年由于经费原因,立项只达20项。到了09和10年,则进入稳定状态,每年立项50项。

08年,响应北京市教委号召,我校又开展了“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批立项25项,到现在已经通过了三批。

在已结项的国家级创新项目中,我校则会评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虽然进入论坛的文科类项目很少,但我校每年都有项目入选,08年有四个项目入选论坛,09和10年则分别有一个入选项目。

经过这四年的摸索和努力,我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经基本步入正轨,并能够良好成熟的运转。参与创新项目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今年直接参与到国家级创新项目中的学生人数就达到了250多人。人数的增长也导致了淘汰率的增长,今年参加国家级创新项目的淘汰率达到了80%。不光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项目当中,指导教师的参与热情也不弱,有的老师还会因为想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而组织学生一起参加创新项目。

目前,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和“校级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协会的组建工作,使我校已初步构建起一个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位一体、层次递进”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项目实施体系。

为培养创新性人才不遗余力

创新项目能够得到如此迅速和稳定的发展,跟学校不遗余力地投入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为了鼓励师生对创新项目的热情,为了给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是我校主管创新项目的部门,该部门的王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如今‘创新性实验计划’几乎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工作50%的时间和精力。”

王巍还介绍道,学校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加入实验计划,在政策方面给参加实验计划的同学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比如:实施“研究生推免保研”计划,也就是在国家级创新项目中结项了的学生,组长平均分可以加3分,组员加1分,没有结项的组长的平均分也可以加1分;学生的创新项目成果公开发表了的还可以代替毕业论文,学生还能申请创新学分等。

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完全没有惩罚性措施,也不会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结项或放弃项目的同学任何惩罚,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也给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除了学校实施的一些政策外,为了使实验计划能够向科学专业的方向发展,教务处还在08年成立了一个由学生组织的名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协会”的社团,该社团会搜集学生反馈信息,根据学生们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邀请我校或外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截至10年12月,“名师教你做课题”系列讲座已经成功举办了五期,学生反映良好,表示讲座内容很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实施计划时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教务处还在网上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前几年,学生可以利用教务处网站进行交流,今年则在校园BBS上开辟了一个单独的版块以供学生交流。法大的学生可以在论坛上随意发表自己看法,解决问题。同学们还可以在人人网上和外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许多学生表示,这些举措在为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便利。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团队里发现力量

创新项目的实施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的,在初期有着很大的质疑声,社会普遍认为如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差,创新项目能否按照创立的初衷顺利进行,很难预测。但是许多参加该计划的同学都表示在实行创新项目的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面对困难时,学会了与同队友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难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国际法学院07级学生曲鹏,《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相关调研》创新项目的负责人,在问及他在实验计划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时,他说:“对我而言,收获最多的应该是见识吧,不管是从项目申报时候查阅资料到答辩的时候见识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到真正调研外出,去全国各地,与不同的人进行接触,都让我学到了很多。除了开眼界长见识,由于我是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在组织领导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其他的与人交往、团队协作方面的提高自然是不用说的。”

另一个创新项目的小组成员任倞则说到,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从前期准备到参与评选,再到项目开始实行,各种阻力和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发生。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磨砺,让他们团队更有默契,在遇到分歧的时候,会把完成工作作为首要目标,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合作的机会。努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收获的过程。

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的王顺,北京市级创新项目成员,研究主题是“人的微表情”,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个创新项目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为了这个创新项目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测试和理论研讨,他还说有次他给他们学校一个同学测试时,因为测得太准,问出来了一些很隐私的东西而差点和那位学生翻脸了。现在他们不仅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还正在制作专门的测试软件。他们还因为这个创新项目受到了媒体采访,在多家网站都有关于他们小组的报道,明年他们小组的指导老师姜振宇还将在我校开设微表情测谎课程。

虽然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过4年的发展后,已逐步步入正轨,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发展力度仍然不会降低。学校希望在将来的创新项目中,学生能更多地进行跨院组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在专业知识上也可以形成互补。王巍表示这样的由多个院组成的创新项目无论是在实施,还是在评选中都是有优势的。

“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和师资优势,积极推广研究型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形成创新教育氛围,使广大同学从本科阶段起就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初步训练,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校积极推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目的所在。细数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我校这4年的发展与积淀,加入创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展望未来,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是学校不懈的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投入其中。

编辑:米莉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