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片:李怀胜-刑事司法学院09级博士
文章题目:《技术过失行为的法理省思 ——基于网络背景的刑事法考察》
颁奖词:文章提出了技术过失行为的概念,并对此从法理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技术过失行为这个概念本身,对于概括某些犯罪现象,尤其是网络犯罪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不可不谓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作者来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这积淀了他严谨执着的品格,他始终坚守“唯有激流勇进,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的彼岸。”的人生信念,决心在治学路上一往无前。
文章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深度社会化,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日益增多,诺顿“误杀门”等一系列技术过失行为的出现凸显了刑事法考察的必要。无论从主观归责还是客观归因看,技术过失都是人的过失。杀毒软件在性质上是网络公共安全产品,它不同于一般的软件服务,杀毒软件的“误杀”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是对传统安全具有辐射作用,因此刑事立法应当作出专门回应。“人——网”异化是技术异化在网络时代的新表现,具体分为“人的能力的异化”和“人的主体地位的异化”两方面,由此给传统的过失责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技术过失责任中的注意义务的法定化和扩大化应当是今后网络过失责任设定的重点和起点。
获奖感言
我的获奖论文题目是《技术过失行为的法理省思——基于网络背景的刑事法考察》,这是一篇关于网络刑法的论文。网络刑法是我的研究专长,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写的就是网络刑法方面的内容,全文约13万字,目前已经被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本文也算是对过去研究的一个延续。在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就开始关注“技术与法律的关系”这一时代课题。自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技术世纪以来,技术的勃兴极大扩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和探索空间,但是与此同时,技术却逐渐丧失自我,并异化为新的权力意志,技术范式试图宰制人类的生活。近代作为学科的刑法学诞生以来,刑法理论看似遵循着自己的进化路线,实则背后一直隐藏着技术理性这一只看不见的巨大的手。那么,技术与刑法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呢?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相辅相成,科技自然是生产力的最根本要素。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跃升往往带来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组乃至社会制度的革命性更新,简单回顾一下历史,这一点不言自明。法律作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和科学技术存在某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法律的发展也带有科技的烙印。就刑法而言,农业时代孕育了刑法中的团体责任和严格责任,工业时代催生了刑法的过失责任和作为义务,那么在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直至叩开信息时代大门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追问:信息时代又将给刑法带来什么?信息时代中,传统刑法规则的渐进性增容与刑法理论的扩张性解释将是不容回避的选择。在过失责任领域中,旧过失论是农业技术和手工技术时代的法律产物,新过失论和新新过失论是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时代的产物,那么在人类进入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时代的背景下,过失责任又该何去何从?带着诸多的问题,最终形成了这篇文章,当然,它目前还只是一个思维的暂时片段。
在刑法学界,关注网络刑法的学者并不多,以至于该领域“曲不高而和者更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非常感谢校内的初审老师、复审老师以及校外负责综合评审的老师基于同样的学术敏感性而对这篇文章的理论认同。我在论文颁奖典礼发表感言时,引用了杜甫《偶题》里的一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可以流芳百世,真正得到或失去的却只有自己知道。对我来说得到的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偶尔有师弟、师妹问起怎样写一篇好文章?我回答这样的问题现在还太早了,但是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文永远是和读书联系在一起的。我见过两种人,第一种人大概课题比较多的缘故吧,拼命在写,天天写;第二种人大概求知欲非常旺盛的缘故吧,拼命在读,天天在读,这恐怕是两种极端的学习状态。读书之于作文,正如吃饭之于运动。只运动不吃饭,虽然会使身体具有爆发力,但是又缺乏力量,只吃饭不运动,会使营养堆积到体内形成脂肪造成身体虚胖,从而缺乏爆发力;同时兼具爆发力和力量的体格才是健康的体格。同样,光读书虽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知识,但是缺乏一个真正思考和吸收的过程,写出的文章会让人感觉粗糙、缺乏砥砺;光写作而不读书,虽然会让自己上手快,使文章的“形式要件”充足,表面上光鲜,但是读者看了之后缺乏思想上的冲击,缺乏力透纸背的感觉。所以,如果自己分担的导师课题比较多,就应当挤出时间多看书,如果自己日常比较清闲,就应当多练笔,前者吸收营养,后者练掉赘肉。
现在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博士生阶段多数都在《法学研究》或同等级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看《法学研究》上的文章,许多观点和结论并不会让我震动,但是他们论证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足够让我仰望之再仰望之。同样的题目,就是提前告诉你了摘要和思路,多数人还是写不出。真正厉害的学者,会用平易、朴实的语言讲述一个你没有想到或者没有想透的道理;水平较差的人,可能通篇用诘屈聱牙的词汇去谈论“正确的废话”。当然,能用优美的词汇作文也是一个长处,每一个追逐学术梦想的人可能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我觉得作为学生应当明确自己真正的努力方向,也应当增强对好文章的鉴赏力。
最后再重复一句并非多余的话:感谢!感谢对我来讲并非单纯的程序化的表达,它更是真实的内心体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