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观察】大学生创业:激情与挑战之路

来源:校报记者团   11-27   阅读:
T AAA

编者按:在学校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学生,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是老板,却依然拥有学生的朴实和纯真。他们选择了面对风险和挑战,选择了激情和梦想,也选择了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一份经历和感受。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一个重要选择。对此,国家出台了系列措施,从贷款、税收、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我校也从多方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指导、培训和相关帮助,为自主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

本期专题选择了这样一个群体,深入地挖掘创业背后的故事,或许能给即将进入创业者行列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如果国家没有一大批的创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那么国家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龙永图

“心晴”服饰店:筚路褴褛,贵在坚持

也许你曾去过学校附近的“心晴”的服饰店,曾被那里个性的服装、精美的饰品所吸引,惊讶于店主的热情和对流行的把握,但也许你不知道,这家服饰店的主人,就是我校大三在校生陈亦涵。

谈起创业初衷,她说,“我对服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家里就从事服装加工的,这也使我对服装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陈亦涵的成功也离不开家里的支持,近二十万元的启动资金也是来自父母。而今父母都来到了北京,与她并肩作战。

进入服装行业也许是属于跟着感觉走,做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但是真正决定创业和实施创业则不是任凭感觉决定的了。在创业之前,陈亦涵曾对昌平区各个商业段的地租进行过比较和分析,对商品的定位和风格进行了考察,最终才决定在校园附近开设这家服饰店。尽管如此,创业之初的困难却是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只有70元的营业额。这种失望和打击曾使她一度关闭店面,但最后还是决定坚持下去。当然,商业上的各种利益摩擦也不可避免,她说,“对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制定合同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她也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寻找自我,明确方向,不要盲目创业,要有计划地从小本经营做起,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和道路。

让创业成为一种本能,让激情成就梦想

同样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一家手机大卖场里,卖场的经理就是我校九八级的毕业生隋京佐。经济法学出身的他,毕业后,应聘进入了TCL公司,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从一个小职员成长为TCL公司高管。在这期间,他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同时更获得了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些经验和资源也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问及为什么要放弃固定的工作选择自己创业时,他说, “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走上社会历练才是我人生的最佳状态。”如今他拥有公司50%的股权。而这家手机卖场在北京已经开设了20几家分店。

龙永图说,“如果国家没有一大批的创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那么国家也不可能有生命力。”陈亦涵和隋京佐只是我校众多创业者中的两个,也只是当前创业风潮中的冰山一角。

尽管这场经济寒冬似乎有撤退的迹象,但“春暖花开”的季节依然遥遥无期。随着企业慢慢度过寒冬,大批之前被迫下岗的人会重新走上岗位,这些拥有经验和人脉的求职者将成为大学生群体最有力的竞争者,在有限的机会和岗位竞争中下,似乎前者更具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为了一个最合时宜的选择。此外,国家以及全社会也都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也是那些“最有力竞争者”所没有的。由此,只有让“自主创业”成为了毕业生的本能似乎才更顺应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创业有风险,却不足以阻挡前进的脚步

大学生创业之路确实充满着艰难与风险。媒体报道多次指出: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市场营销观念较为淡薄。我校商学院副院长李欣宇也指出,项目选择盲目、创业技能缺乏、融资渠道单一等也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阻碍因素。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老师们还是非常支持的。我校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何欣表示,“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既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锻炼自我、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新兴的社团——创业协会。这里汇聚了一批“有激情,有勇气,有想法,有野心”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自从今年五月份成立以来,他们已经多次组织会员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和讲座,如北京“青檬”夜校培训、香港汇丰银行和《大众》杂志举办的“巴曙松财富论坛”、茅于轼有关当今中国经济形势的讲座等等。

创业协会的会长穆英哲说,创立协会的宗旨就是服务法大同学,普及自主创业意识,为大家创业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他说,“资金不足和经验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两个瓶颈,但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激情与活力是我们的优势。”他对国内创业环境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通讯员:张书旗 实习通讯员:孙晨,夏梦思,钱颖超,吴珂,张璐)

校园里的“生意人”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学生也是“老板”,他们或在BBS上发帖,或在周五的地摊上摆摊。他们有的是某公司的校园代理,有的则是自己进货进行销售。这些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创业者,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并积累相关经验。我们不妨称之为“在校创业”。这些创业虽然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在校期间的一种实践和锻炼。

丰富生活、锻炼自己

“我们一起做生意的三个同学都感觉平时生活比较单调,每天上完课后回到寝室就泡在网上,也没有自制力坚持每天去自习,时间长了感觉不行,想要找点什么事情做,”选择在校创业的张星说,“于是我们就萌发了进货在学校来卖的念头,这样可以让生活充实一点。”

当被问及是否怕赔本时,这位学生说道:“我们做这个赚钱是放在很次要很次要的位置,重要的是通过这么一件事情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在摆摊、买卖的过程中与人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当然,我们也想过,要是东西卖不出去的话,我们打算拿来送给朋友或者带回去送给弟弟妹妹。”张星做的是小件饰品的生意。

在法大BBS校园代理一栏里,可以看到我们学校很多的学生在做着各种各样物品的代理:校园电话卡代理、电子用品代理、运动服装鞋帽代理、化妆品代理等等,各种品牌也是应有尽有,几乎就是一个百货王国。同学们决定代理的初衷也多种多样,大多数都是基于想要“赚生活费和锻炼能力”的想法。

在学习与“生意”之间

对于学习和生意,张星有他自己的看法,“(生意)跟我们的学习完全不冲突,我们都是在课外时间来做的。以前,每天课上完了回寝室不是睡觉就是上网,这样很不好,通过做生意既能充实自己生活,也能锻炼自己,跟我们的学习完全没有发生冲突。”

而从事校园代理的小方同学却有另一种看法:“做代理和学业肯定是会有冲突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主要精力肯定只能放在一个方面。”小方说自己做代理时虽然有时会很忙,却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学习。“在校时还是应该好好学习,多学一点东西。在学有所余力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接触社会的活动锻炼自己,增长阅历。如果发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项目,那么就一定要用心去做,要做就要做好。”

困难与挑战并存

接受采访的张星说,“当初最为难的就是决定做什么。就怕我们卖的东西完全没有人理,因此我们下了大功夫找出能吸引大家眼球的东西。锁定“暴力熊”之后,困扰我们的就是进货渠道了,既要便宜又要进货方便,我们联系过好多商家之后才确定了一家合适的。然后就是BBS发帖、画海报什么的,最难的应该是第一次摆摊吧,因为以前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历。第一次摆出来都感觉挺不好意思的,慢慢地也就适应了。现在我们都能很大方地叫卖了,这也与我们的初衷一致,让我们得到了锻炼。”而BBS上专做化妆品代理的“嘿嘿小铺”老板则告诉记者,她觉得最难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她的“小铺”。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如今毕业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难题——卖什么、怎么卖和如何宣传。也许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前接触更能够使他们对未来的创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问到未来会不会自己创业时,张星说:“如果将来有合适的项目,如果自己的条件也允许的话,我们会自行创业,这也是我们现在就选择开始做生意的目的之一吧。”

理智与激情同在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给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和各种优惠政策。但是,在校大学生也十分清楚,自主创业之路走起来一定不会平坦和轻松。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成功的概率不是很让人很乐观。于是,在校创业也成为了将来创业的一个前期准备。通过在校期间的锻炼,能够积累一些行业知识,了解了一些行情,也锻炼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如今年三月《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冯海涛的事迹。他就是通过在校四年的校园代理,在即将跨出校园时,攒下了20多万元和丰富的校园创业经历。

在校创业在国外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很多学生都会通过代理某种商品或者自己进货、卖货来赚生活费,同时锻炼自己的说服能力。

当然,创业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就业指导中心的王彤老师告诉记者,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多了解相关行业、多了解社会是值得鼓励的。如果从事的创业内容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契合,那么在校所从事的创业活动也能够为将来的事业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记者:李论 通讯员:康波)

校报链接:http://newspaper.cupl.edu.cn/media/user/2009-11-17/show2.html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