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我校历来重视学生工作。在今年的工作中,我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计划实施或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我校实施了按人口比例划分的政策,此举在我校和全国高校中均属首次,可谓打破高考地域差异的“破冰之举”。9月9日开始,2006届的本科新生正式到我校昌平校区报到。
“绿色通道”依然是我校迎新工作的重点。我校今年将绿色通道端口前移,由于夏季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洪水灾害,为了使这些地区的新生们放下包袱,安心入学,我校特别对受灾地区的新生给予资助。暑期期间,学生处即向经济困难地区学生们拨出了300多个电话,宣传我校绿色通道政策,资助了七名新生近2000元的路费。此外,我校还设有多种奖助学金,设有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在春节、国庆、元旦等节日期间,我校还将对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与相应的补助。另外,在今年的迎新工作中,学生处还设立了服务台专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发放补助金,以帮助他们度过开学初的困难期。
通识教育是我校招生培养模式的又一特色。从今年开始,我校将对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7个专业招收的4年制本科生,实行按类招生、院内通识培养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入学时,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学生进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学生进入商学院。学生学习一年半通识课程后,根据考核和学生志愿,政治学类考生可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公共管理类学生可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工商管理类学生可在工商管理和国际商务专业中选择自己的专业,进入专业培养;经济学类学生进入经济学专业培养。选择院内通识培养模式的学生,在第三学年仍可以选择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院内通识培养模式以学院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先强化基础,待学生对专业和自身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再选择具体专业,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用我校一位老师的话概括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