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漫谈人生真谛——与台湾名人对话”的座谈会在阶梯教室一内举行。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举办,新长城自强社承办。
参加座谈的有台湾名人高信疆和谢启大。同时参加的还有两位国际义工——旅美作家刘诞丽女士和AT&T成都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菲利浦电子中国集团商业电子财务总监、美国媒体中国公司营运副总裁、财务总监——孙雪丽女士,以及张迎丽女士。她们三人已经是第三次进入我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高信疆:李傲、柏杨的好友,台湾著名报纸《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前总编,曾任《时报周刊》总编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人间杂志》总编辑,《中时晚报》社长、香港《明报》集团编务总裁,马来西亚《星州日报》顾问等职。有媒体评述他“推动台湾本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谢启大: 1949年2月10日生于江西省上饶县。1971年至1981年任小学教师。1982年起先后任新竹、宜兰地方法院和台“高等法院”花莲分院法官。她因关心青少年犯罪问题而有“少年犯妈妈”之称。10年法官生涯使她深感岛内社会许多问题在现有法律中无法解决,于是由执法而投入“立法”,“希望以自身的法律专长,促进对现行法律弊端的改革,通过有效的立法手段清除金权政治”。 1992年6月她辞法官职,自行参选第二届“立法委员”并当选。1995、1999年又当选第三、四届“立委”。原为国民党籍的谢启大堪称新党元老。在“立法院”,谢启大是个典型的“逍遥派”,就连新党的全委会、党团会议也绝少参加。即便如此,凭着她三次连任“立委”的资历以及在“立院”内少见的专业问政形象,还是颇受新党器重,连任该党“立院”党团两任召集委员。 在意识形态上,谢启大是十足的新党理念,认同“中华民国”,主张“国家统一”。谢启大性格冷静,独立性强,兼具妈妈个性,凡事巨细靡遗中又坚持原则。
下午2点,早已等在阶一教室里的同学们,准时迎来了台湾五位名人的到来。来宾们微笑着走进教室,立即受到同学们热烈的欢迎,他们也向热情的同学们招手。几分钟后,嘉宾们都已陆续就座,阶一主讲台上少了令人束缚的讲桌,取而代之的是舒适的沙发,圆形的摆着鲜花的茶几,嘉宾们随意却大方地坐着,整个会场呈现出和谐又温馨的气氛。
刘诞丽女士为本次大会的嘉宾主持。她亲切地要求同学们叫她“刘阿姨”说是“只要不叫刘奶奶就行!”会场的同学们都被她的平易近人深深打动,也为她爽朗的笑声所感染,一开始由于见到“大人物”而拘谨的心慢慢地放松下来。
孙雪丽女士已经来过三次了,她的谈话自然而然地从第二次座谈话题开始。她一脸俏皮的表情,走到同学中间,问到“记得我上一次讲的内容么?”一位女生很快举起了手,孙阿姨亲自走上前去递上话筒。当她听到满意的答复时,她开心地笑出声来。孙女士感悟了近期的生活,送给在座同学们一句话“用喜悦的心做喜欢做的事”即“DO WHAT YOU LOVE,THE LOVE YOU WANT TO DO”。尔后,她为我们这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求学的孩子们,分析了“这里”(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所拥有的生活)和“那里”(我们理想的地方想要的生活)的关系。谈到她当年留学美国的经历,“(出国前)我想象美国就是堂前有水池,有草地,有马匹,有士兵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当我真正到那里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我那时还得在美国继续学习生活下去”,她建议同学们,“一是年轻人要热血沸腾,敢于从‘这里’到‘那里’,二是要‘活在当下’,ENJOY THE MOMENT/PRESENT,活得充实”。她说真正的幸福,是“心存感激之心,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满足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此话赢得了大家排山倒海似的掌声。
张迎丽女士的谈话则相对简短。她提到前几次与大学生交流时,他们普遍反映出的“不自信”和“压力过大”的问题。“你们这些同学们应该非常自信!”她微笑却坚定地说到:“你们从全国各地来到首都北京,来到重点大学读书,就应该自信。但也要看到每个人都有不足,对不足要及时纠正。”话语不多的她拿出“低头看看,抬头看看”的处世方法与同学们分享。“低头看看,就是当遇事不顺,低头去看看比自己更不顺利的人,人就会感到满足;抬头看看,就是当遇事成功,抬头去看看比自己更成功的人,感到自己还须奋发拼搏”她就是这样一边走,一边看,而达到了她的成功。
张诞丽女士在张迎丽女士的讲话后,透露出张迎丽女士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医师,直到现在她还在学习,正在努力地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这个秘密更使得同学们赞叹连连,掌声不断。
高信疆先生是接着张诞丽女士的讲话。他谈到九八年《华尔兹日报》对他的不实报道是他人生的大波折,他感悟到“所有语言经过转述,都是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精辟道理,他已闭关近八年,实行了“五不”原则——“不演讲,不座谈,不做讲座,不做陪客,不做主客”。嘉宾主持张诞丽阿姨按奈不住心中的秘密,插上一句——中央四台邀请高先生座谈,但被他拒绝了,但他今天却来到这里与我们同学们座谈聊天。高先生淡淡地笑了,同学们则被感动,只有报之以更加热烈的迟迟不绝的掌声。高先生笑谈自己“四十而惑,五十而大惑,六十是大惑不解”,感悟人生,追忆已逝岁月,高先生道出他不认同另一种“低头看看,抬头看看”的理论,即“低头看看,看到世间贫困疾苦,而对世界彻底失望;抬头看看,看到成功人士如云,而对自己垂头丧气”,他体悟到“我们应该跳出‘自我’这个怪圈,因为人生的困境,在于人只向外看,都以自己为圆规的圆心来画自己的人生。只知道参考别人来修饰自己,却不能参透自己、领悟自己。人的痛苦即来于此。”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他谈到“人活到最后应该是对自我价值的肯认,我们必须不断地向自我学习,因为人生是一个不断追寻自我、抛弃自我但最终要回归、反馈自我的过程”。
最后谈话的是谢启大女士,谈话之前张诞丽阿姨称之为“天之骄子”,于是她接过话筒的第一句话就是谦虚地说“我真正一点点成功都没有”,在场各位为她的谦虚内敛而折服。对于大起大落的生活,谢阿姨的回答是达观的,“我的人生信条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永远这样活着,这样看着(时世),一直都会很满足。”谢女士很健谈,她边走入学生中间,边进行着她的谈话,与会同学们被她的健谈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她毫不避讳地谈到自己三届九年那并不平坦的政治生活,她谈到“(就算我不喜欢这个位置)但只要我在这个位置上,我一定会把工作做到最好;而(当局)让我离开时,我会二话不说,立马就走,决不贪恋。因为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而她是如何对生活的坎坷处之泰然的呢?“很认真地面对每一天、每一刻,发现人生就是抛物线,总得起起落落。”乐观的心态让人敬佩。谈到自己孩子的教育,谢阿姨的看法与众不同、令人讶异。“我不要求孩子功课好,只要过得去就行。但是底子(基础)要好,随时碰到自己所爱的就能够去追随、奋斗。”由此话题,她说到“奋斗目标,就是你愿意为它奋斗一生,并感到快乐”。谢阿姨思维活跃,话题又由自己孩子的教育飞跃到中国的教育,提到了她一直推崇的“读经活动”。她在到场同学中做了现场调查,调查读过《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的同学的数量。仅仅为17、9和14个。她追问到有谁背过《老子》时,在场同学无不惭愧,她急忙又问了一句“来的人中就没有一个么?”只有她身后的高老先生微微地举起了手,说到:“我背过”。会场响起了持久不绝的如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对真正的学者肃然起敬,也为自己没有认识到祖国传统经典的重要意义而汗颜。谢阿姨提到《老子》是世界上被翻译为外国文字数量第二多的经典之作,而在中国——孕育它的地方,却最不受重视;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东西才能学好别人的东西。她说“绝对不要崇洋媚外,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就要有责任——有把中国推向更好的责任。”
名人随想随谈的这个环节告一段落,而接下来的“对话问答”更是引人入胜。一学生针对谢启大女士的谈话,先是表示自己一定会去补修“阅读经典”这一课,然后提出在公认的古代经典束缚世人思想的今天,如何去说服更多的人去阅读甚至是背诵古代经典的问题。
高老先生在听此提问时就摇头喃喃道“观点不对啊!”,当那位同学才提完问题,高先生便拿起话筒,慷慨陈词起来“怎么能说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束缚你!那只能说明你自己不行,要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就能束缚住你,那么任何人都能束缚住你!”立即博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对于中国发展的现状,他谈到“不要把今天的挫折归结到祖先身上”“对自己太不重视,自暴自弃,才造成现在这种现状。”他让我们记住“一旦成为发展中的国家,就永远都是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脑中要有正确定位,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谢启大对此问题也大有感触,蒋介石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她一辈子的信念。身为中国人不能摈弃历史文化的精髓,要有身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并能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何“说服”的问题,她谈到“我只要每天做一点,做一点,就一定能改变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话语随性,但充满了坚定。掌声回响,持续不绝。
3个小时的座谈很快接近尾声。各位嘉宾在各用一句话赠于在场的同学们。
谢启大:“身在宫门好修行”,你的位置使你可以帮助很多的人。照原则做事,凭良心做事;我能开开心心,而又能帮助人,何乐而不为?
高信疆:“拼命不一定会成功,不拼命一定失败”是我的座右铭,愿与同学们共勉。
孙雪丽:还是那句话吧,希望大家能“用喜悦的心做喜欢做的事!”
张迎丽: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世界先进文化,把两者结合起来。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
交流会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在规划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方面得到了启迪,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相信,听了这次讲座,同学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正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认真走好自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