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1月30日晚18点30分,备受瞩目的中国政法大学“天伦律师杯”辩论赛决赛在刑事司法学院辩论队与民商经济法学院辩论队之间打响了!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在本届“天伦律师杯”新生辩论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我校此次辩论赛决赛中碰面,可谓是狭路相逢。一场精彩绝伦的,集智慧、口才、理性及知识于一体的辩论大赛即将开始! 校团委、校学生会以及天伦律师集团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本场比赛。
担任本次辩论赛决赛的评委分别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阳教授、比较法研究所龙卫球教授、法学院刘红婴教授、法学院张守东副教授、法学院王称心副教授。而本场比赛的主席由04—05年度“天伦律师杯”辩才杯辩论赛最佳辩手冯茜茜同学来担任。
在双方辩手富有激情的自我介绍后,主办方用幻灯片的形式为两队回首了他们的辩论历程。以“成大事者是否拘小节”为辩题的本场辩论赛在正方刑事司法辩论队以及反方民商经济法学院之间展开。
在立论阶段,正方一辩引经据典,谈论了“拘”的含义,并从效率、宽容之心等方面详细陈述了不拘小节的几个原因。反方一辩首先抛出疑问,又从不拘小节的语义上讨论了辩题。并提倡同学们应当慎重选择小节,在小节的注重中营造美好的明天。
正方二辩则认为生活的真谛不是拘小节,指出对方辩手混淆了小节与细节的概念,并提出了己方对小节的理解,以及对“也”字的逻辑理解。而反方则提出成大事者不是全能者,需要严谨的精神,而这严谨的精神来自小节。双方辩手条理清晰的开篇、富有逻辑的思维、慷慨激昂的陈词给在座的评委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赛的攻辩环节开始,从小小的“谢”字以及罪犯的称谓上,双方讨论了这是拘于小节还是原则上的把握。反方再次解释了小节的定义,正方则再次强调了不拘小节和不拘一格之间的关系。
本场比赛最为激烈精彩的自由辩论环节开始,双方再次区分了细节和小节以及其标准,并从上海地铁的黑色境界线、阑尾不可或缺的作用、航天飞行器的安全问题等方面讨论了细节和小节的区分。
在总结陈词之时,反方四辩梳理了小节与大事的关系。四辩认为庞大的系统由小节组成,把每一种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还指出概念的意义在于效果,理性的有限性导致人分不清何谓小节何谓细节。他提倡小节是站在价值理性的高度对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反方四辩从容的辩风、细致的分析展示了民商院的优良辩论传统。
正方四辩则告诉同学们细节决定成败,然而拘小节不等于注重细节。成大事者应当重本清源。她讨论了拘小节的局限性,提倡一个人必须站在统筹大事的高度,从全局着眼。正方四辩严谨的逻辑、磅礴的气势、儒雅的辩风展示了刑司院的风采。
此时,比赛环节告一段落,评判团退席评议。在双方辩论分别呈上的精彩才艺表演。
二十分钟之后,评判团回席。评判团团长杨阳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了点评。他首先对新生辩论赛中双方的仪表、风度以及辩论水平提出了肯定。随后,他总结了各位评委的意见,指出辩论双方离开了“小节”的本意,将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小节和细节的区分上,这不是本场辩论的价值所在。正方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上来破解小节和细节,从辩论的展开上更注重于逻辑,而反方更注重于生活。正方从辩论技巧、语言组织上优于反方,而反方则在问题的把握以及语言的梳理上更胜一筹。杨阳指出双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胜的一方是险胜,而输的一方是虽败犹荣。并祝愿双方在将来“成大事”。
最终反方民商经济法学院辩论队赢得了本场比赛,而正反三辩裴炜则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随后,大会进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至此,“天伦律师杯”新生辩论赛05赛季圆满结束。它培养了我校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为我校辩论队挖掘了不少新人,为我校辩论事业的发扬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我校的校园文化也在这一次的辩论赛中得到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