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校园里新添了一批分别标有“可回收物”和“废弃物”的成对出现的绿、黄双色垃圾箱。随后,可回收纸张、可回收瓶罐和废旧电池的“回收站”也在各学生宿舍里露了脸。这样的变化无疑是学校管理一项值得称道的新措施,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偶尔,我们会见到有人在分类垃圾箱前驻足,因为不知道该将垃圾投向何处而不知所措;更有潇洒者索性不管不顾,双眼目视前方,一投了之。于是,废纸、饮料瓶出现在了“废弃物”箱内,剩饭菜躺在绿箱里变成了可回收物,甚至当记者打开废旧电池回收箱,出现的居然是成堆的废纸……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很早就已经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得到普及。近些年,中国的各个大中城市也借鉴别国经验,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云南等省甚至走上了国际合作的道路,然而,这项工作在市民阶层中开展起来仍然很难。于是,有些省市便开始酝酿在居委会和居民中开展“垃圾分类”奖励制度,这固然可以起到刺激人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然而,要真正将它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垃圾分类”近些年才开始实行,对于中国人仍然是一项新生事物,即使是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对它也只是一知半解,于是,对“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概念的模糊便成为了正确分类的最大的障碍。因此,在全民中进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学校更应该重视这项宣传工作,让“垃圾分类”首先在大学校园中得到普及,起到影响和带动的作用。而无论如何,我们最终都要回归到公民素质和大学生素质这样的问题中来。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乃至全体公民素质的培养,让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使环保成为人们自觉意识的一部分,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请从今天起关心一下你手中的垃圾,只需要你用几秒中的时间,替它们找到自己的“家”。
【小知识】:
有害垃圾(红桶) 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
不可回收垃圾(黄桶) 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饭等。
可回收垃圾(蓝桶)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其中,废纸包括: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大小纸盒等;废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废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
湿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厨余、果皮等含水率较高的食物性垃圾。包括剩饭菜、鱼骨、鱼鳞、动物内脏、菜梗菜叶、水果皮、果核籽、废弃茶叶渣等。
干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主要指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等可用于直接回收利用或再生后循环使用的含水率较低的垃圾。包括光碟、录像带、磁带、易拉罐、可乐瓶、利乐包、纸板箱、一次性筷子、饭盒、包装纸(箱、盒、带)、调味瓶(缸、盒)、咖啡瓶、啤酒瓶、一次性尿片、织物、香烟壳、丢弃的餐巾纸、废弃的旧小家电、旧鞋、旧伞、旧玩具、坏计算器、皮包、铅笔盒、废旧塑料盆(桶)、口香糖(用小纸团包好后投放)等。
(责任编辑: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