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和《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暨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邮科技大厦第五会议室召开。与会人员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法学、人口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学生。
会议开幕式由文兵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教授和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致辞。张保生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30年提出展望。李德顺教授从长期以来对中华文化走向以及目前学院正在开展的有关研究工作说明举办此次会议的起因。
会议中间,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中华炎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教授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指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民族精神的铸造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虞和平教授以30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演变,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合理对待、应用、改造中华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问题上,张曙光教授从西方文化近代以来主导整个世界、中国文化反而变成地方性的现状出发,对文化的中西古今之争进行分析,提出现代文化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区分的基础上。《哲学研究》副主编朱葆伟教授从第二届德国哲学大会的主题“创造性”开始谈起,对“哲学不能容纳创造性”的成见进行了置疑,指出创造性和创新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旋律,并更应该作为一种实践的成果出现。清华大学哲学系邹广文教授则认为中国文化并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西方的工业文明却担当着教导文明的角色。西方文化的示范意义是有限度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自己的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中性智慧并以平和、自信的心态面对世界文化。北京大学人口学所的穆光宗教授针对孝文化断层的问题谈到建设和储备老龄化社会的“孝能”的方法,即:通过孝道自觉发展到孝道律令,再使孝道律令内化为孝道自觉,并提出政府应该担起责任主体的角色。清华大学英语系王宁教授在谈论儒学与后现代性的问题时也指出,我们可以从儒学吸取的不仅仅是政治,还有教育和文化,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人文精神。
柯锦华教授做了总结,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强大了,但大国不等于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始终处于U字型底端,在文化和理论研究的影响上,国外对国内的学术状况评价和了解很少,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我校法学院的张生教授围绕法律和文化的关系展开论点,他认为没有文化即没有法治,法律就缺少灵魂。中国法律文化的养成需建立政府、法律家、社会民众共同认同的主流文化,需了解中国,同时具西方视野,综合利用两种资源。我校哲学系孟彦文副教授置疑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建设可能性,指出了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提出我们最终应在正义的标准下建立社会制度。
会议闭幕式由我校哲学系俞学明教授致辞。她首先感谢大家的参加,为此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