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
7月23日,2025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洪祥主持报告会。会议指出,新时代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是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双百”活动作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要突出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校校长马怀德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法治自信,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作了报告。报告指出,坚定法治自信是“四个自信”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塑造和彰显中国法治自主性、坚定法治自信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通中外、兼容并蓄;必须加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充分自主性的整体性、系统性知识结构。
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共同举办。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杨春雷,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金善文,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卫列,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田雪平,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杨万明、潘毅琴、王振江出席报告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中国法学会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报告会。
我校师生代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在京部分高校师生、中国法学会机关党员干部等700余人参加报告会。
我校师生代表现场聆听报告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想感悟:
教务处处长罗智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马怀德校长的主题报告:坚定法治自信,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马校长从法治自信的涵义出发,深刻剖析了源何法治自信、法治自信的本质与要求、法治自信的意义,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和国内外生动的现实例证,阐释了加快构建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强调要从中国实践出发,研究和回答中国实践问题,要加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法学知识体系。马校长深入浅出、系统详实的讲解,使每一位参会者都深受启发,对法治自信和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推动中国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杨:马校长的报告加深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法治自信、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认识。其中,法治自信来源于理论自信。我们的法治自信,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深刻认识与充分信赖。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是既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着眼于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此,应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
研究生院宋超:聆听马怀德校长报告,如沐思想甘霖。高校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既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坚力量,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源头活水,“两个结合”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锚定方向,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传统法律文化相融,让理论扎根现实又浸润文化精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鲜活素材。身为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在肩。我们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融入传统法治智慧,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法学体系育英才、献智识,不负时代使命。
法学院青年教师董梦舟:参加此次"双百"报告会,使我对坚定法治自信与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法学研究必须扎根中国法治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枫桥经验"里发现创新,以此加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法学学术体系建设、法学教材体系与法学话语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法学知识结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责任有能力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贡献,既要避免"言必称希腊"的理论依附,也要警惕闭门造车的狭隘。我们要永葆对我国法治自信的定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汇聚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的磅礴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路顺:听完马校长的讲述,我深受启发。法治自信,绝非凭空而来。它首先深深扎根于中华法治文明的沃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法文化,为今天的法治道路提供了独特而丰厚的历史底气。这种从历史土壤中自然生长的法治认同,在当代进一步升华为“四个自信”的法治表达:道路自信指明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理论自信提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制度自信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基,文化自信则让法治精神融入民族血脉。四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新时代法治自信的整体风貌。与此同时,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更是意义非凡,这是我们摆脱西方理论束缚,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法治问题的必由之路。从学术体系到话语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建设都是对中国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顾:马校长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切入点,从历史滋养、伟大实践、规律总结等方面为我们阐述了法治自信的源头,法治自信的实质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广泛凝聚法治共识、法治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实践意义。马校长还指出,加快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繁荣法学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塑造和彰显中国法学自主性、坚定法治自信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通中外、兼收并蓄,才能将法学学科体系、法学学术体系、法学教材体系和法学话语体系四者有机推进、一体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实践、富含文化底蕴的整体性、系统性法学知识体系。本次报告会过程中,马校长的讲解深入浅出,以亲身的经历和具体的事件为引向我们娓娓道来,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让我对法治自信和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得到了一场思想上的淬炼、精神上的指引,整体而言收获颇丰。
法学院法律史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许诗雨:法治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这些法治基因是我们坚持法治自信的文化基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经验,构建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对法治自信的坚守。马校长从三方面阐释了法治自信的重要性:坚定法治自信的必要性、实质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我们应以此为指引,加强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学习,在思想和行动上坚定法治自信。
法律学院2024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杨佳雨:法安国基,学铸魂源。在参加完此次专场报告会之后,我深感振奋,收获颇丰。马校长关于“坚定法治自信,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深刻阐述,让我进一步体悟到,法治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伟大成就,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实现法治自信的理论支撑与必由之路。作为法律学子,我们肩负使命,责任重大,既要夯实理论基础、投身社会实践,也要传承文化基因、拥抱时代变革,不断筑牢法治自信,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