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闻“汛”而动:法大挂职干部密云防汛救灾纪实

来源:新闻中心   8-14   阅读:
T AAA

【编者按】近日,北京市密云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我校两位密云区挂职干部——太师屯镇大漕村第一书记于佳、溪翁庄镇挂职副镇长冯军旗,始终挺立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谱写了与密云人民同风雨、共命运的抢险救灾战歌,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初心。

暴雨中的坚守:记太师屯镇大漕村防汛96小时

于佳

暴雨如注,浊浪排空。七月底的北京密云区太师屯镇,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让河道水位急速上涨,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枝杂物,咆哮着冲进密云水库、冲进太师屯镇的清水河。在这危急时刻,我始终挺立在防汛最前线——作为太师屯镇大漕村的第一书记,自7月28日至31日,在防汛救灾的关键时段里,我用双脚丈量险情,用双手传递温暖,用肩膀扛起责任,在滔滔洪水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

7月28日清晨,暴雨预警升级为红色。我一早就冒着雨回到村里,此时村道已有多处积水,部分路段积水深达小腿。在与村支书简短商议后,我们立即带领村“两委”干部展开拉网式巡查。在巡查至村北边时,发现一段山体因雨水冲刷已出现滑坡现象,随时可能坍塌。我立即组织设置警戒线,并亲自搬来沙袋加固危险区段。在得知仍有群众滞留危房的情况后,我立刻赶过去,和不愿转移的老人们耐心解释危险,细心帮助收拾常用药品和换洗衣物。这一天,我们共转移危房群众5户12人,全部妥善安置在了村委会的临时安置点。当最后一位老人安全抵达时,我的雨靴里已灌满了泥水,双脚泡得发白。为了他们能在村委会住得舒适,我们将村委会所有的门帘和垫子铺在由软椅搭成的床位上,自费买来了方便面、火腿肠等物资希望村民们能住得顺心安心。

(劝解转移户〔左一〕)

雨势稍缓,隐患未除。7月29日,我发现村内部分路段因排水口堵塞形成积水,极易引发次生灾害。我立即组织两委班子,带头清理堵塞的排水口。在清理一处被杂物堵死的排水沟时,铁锹难以施展,我直接俯下身,徒手掏挖堵塞的枯枝败叶,及时解决了排水沟的问题。回到村委会,村民们还在休息中,此时,村内通信中断,许多村民无法与外界联系,焦虑情绪蔓延。我立刻协调镇里紧急修复网络。晚上,我们陪着大家聊天,播放红色电影,使得村民们得到了极大的情绪纾解。

灾情就是命令。7月30日,当得知邻近的葡萄园村受灾严重,村委会被淤泥淹没时,我立即联络太师屯镇第一书记联盟的其他成员一同前往支援。在葡萄园村村委会院内,近20厘米厚的淤泥让救援工作举步维艰。我们将村委会一站式办公大厅作为责任区域,开始了清理工作,大家拿起铁锹跳进泥浆中,一锹一锹地铲起淤泥。办公区域的桌椅被淤泥黏连在一起,于是我们采用绳索固定、杠杆分离等方法,将部分办公家具移出。遇到墙角、柜底等容易积存淤泥的区域,大家便使用小型工具进行彻底清理。等清理完成时,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混合着泥水浸透了。

(于佳组织部分第一书记至重灾村清理淤泥〔右一〕)

7月31日,晨光熹微,我已站在太师屯中学安置点的物资堆放区,与70多位志愿者共同肩负着照顾400余名受灾村民的重任。成箱的矿泉水、方便面、被褥等救援物资刚刚送达,堆积如山。我挽起袖子,加入搬运队伍。汗水很快浸透了早已风干又淋湿多次的衣衫,腰背的酸痛在每一次弯腰时抗议,但看着陆续抵达的村民们期盼的眼神,手上的动作便又快了几分。

(于佳和同志们接力搬运物资〔左二〕)

“大家排好队,按顺序领取!”在临时搭建的发放点,我和志愿者们组织村民有序领取三餐。我将热乎的饭菜一份份递到村民手中。“慢点吃,不够还有”,简单的话语换来村民们朴实的笑容。让我揪心的是,许多被转移群众匆忙间只带了随身物品,生活用品严重不足。利用午休时间,我驱车到镇上的市场,自费购买了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还特别选购了狗粮、猫粮交到村民手中。这些细微处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受灾群众焦虑的心田。

(于佳作为安置点第一组组长带领组员为灾民发放餐食及饮品)

下午,我接到了撰写《太师屯镇临时安置点基本情况统计》的临时任务,联络相关负责人员将安置点人员构成、特殊需求、物资消耗等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挨个走访核实的结果,也是各位工作人员细致认真的体现。

从危房排查到群众转移,从清淤疏堵到物资保障,我们31位第一书记筑起了一道道“红色防线”。洪水退去,阳光重现,村民们开始清理家园,重建生活,我又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以实际行动继续书写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96小时里,我未曾洗漱、睡过椅子、徒手清淤、为村民奔走联络……这一切,都化作了一句话:“只要村民平安,再苦再累,我都愿意。”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教学部场地管理中心科长、太师屯镇大漕村第一书记)

同风雨 共命运:坚守在抢险救灾一线

冯军旗

多年未遇的强风暴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防汛救灾形势极其严峻。作为溪翁庄镇挂职副镇长,我和镇领导班子成员全程坚守在抢险救灾一线,扬党旗,铸党魂,第一时间投入到转移安置、巡堤护坝、疏浚排涝、除险加固、物资运送、汛情宣传、值班调度等工作中。

密云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第一时间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启动防汛预警一级响应,同步成立区级总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对抢险救援、群众转移、隐患排查等工作作出部署。溪翁庄镇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坚持“防风险、保安全、护民生”,全速、全面、全员、全力、全心打赢防汛救灾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同心同向、守望相助”的溪翁庄力量。

党旗高高飘扬,筑起坚固“红色堤坝”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守护。面对持续强降雨,溪翁庄镇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逆“汛”而上、向“汛”而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冲锋在防汛救灾的最前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溪翁庄镇是密云水库主坝所在地,汛情发生之后,密云水库开始有序向下游泄流。为确保泄流安全和群众安全,溪翁庄镇严格落实预警响应联动和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严格执行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24小时带班和值守制度,我负责夜里1点的带班值班,确保发生突发紧急情况后第一时间响应和第一时间处置。

(冯军旗在夜里1点带班值守)

汛情发生后,溪翁庄镇进入战时体制,全镇党员干部就地转为抢险救灾力量。我和工作专班一起召开群众会议,组织和动员群众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逐户排查、动员劝导,对石马峪村、东智东村、麓秀佳园等险情区域的群众进行有序转移、妥善安置,确保应转尽转、不漏一户一人。全镇共转移70户167人,实现人员“零”伤亡,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红色堤坝”。

搭好“暖心窝”,安置群众稳得住

溪翁庄镇是密云区受灾群众安置点,负责部分兄弟乡镇的灾民安置转移工作。为妥善安置大城子镇、石城镇、穆家峪镇199名受灾群众,溪翁庄镇第一时间协调资源,紧急搭建临时安置点,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的特殊时期能够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生活舒心。

(对受灾群众嘘寒问暖,对安置工作查漏补缺)

“有地方住,有热饭吃,还有医生随时照看,心里踏实多了!”在临时安置点,来自受灾严重地区的群众这样说道。临时安置点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应急食品、洗漱用品、花露水等各类生活物资;按照机关职工用餐标准,免费供应三餐营养丰富的热饭;建立“小病即诊、急病快转”医疗保障机制,协调镇卫生院医护人员24小时驻点值守,提供基础诊疗和健康监测服务,并每日对安置点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同时,相关部门正加快开展受灾村庄安全评估,逐步指导安全条件达标的受灾安置群众有序返迁,做到“安置安心、生活暖心、返家放心”。

防汛救灾,党性锤炼的主战场

作为党员,汛情第一线更是加强党性锤炼的主战场。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在溪翁庄镇党委、政府组织下,我和全镇党员干部全面排查安全隐患,紧盯河道、水库、塘坝、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重点点位,记录房屋、道路、经济作物等受损情况,发现问题积极响应、快速处置。对密云水库泄洪道、河道两侧等重点区域的险村险户持续开展“敲门行动”,带领群众合力抢险救灾,细致查看房屋进水、塌方、物资受损情况,记录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查看被冲毁的堤坝)

党旗下,挽袖踏水,排查险情;泥泞中,肩扛手抬,转移群众。在汛情的日子里,我们全镇党员干部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作为挂职干部,坚定与坚守的剪影定格着防汛一线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密云区溪翁庄镇副镇长(挂职)〕

编辑 李依纯,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