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做客新生入学教育“青春铸魂大讲堂”

来源:新闻中心   9-9   阅读:
T AAA

9月5日下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95岁高龄的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做客新生入学教育“青春铸魂大讲堂”,为2025级新生带来题为“知史爱国,认真治学”的专题讲座。在热烈的期盼和掌声中,张先生以深厚学养、崇高境界、丰富阅历和人格魅力,为6000余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讲座由黄瑞宇主持,在昌平校区和海淀校区的礼堂及教室设立分会场。

张先生首先从“知史爱国”谈起。他结合幼时在日伪统治下的经历,指出日本侵略者通过篡改历史实施奴化教育,企图“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但他强调,民众心中对祖国的认同无法被抹杀。张先生说:“正是在不愿做亡国奴的斗争中,我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真实历史的追求。”随后,张先生以“知史爱党”为主题,回顾了1948年流亡北平的经历。国民党在“七五事件”中对学生的血腥镇压和舆论欺骗,让他彻底认清其反动本质。在人生迷茫时刻,是中国共产党指引他走向光明。这段经历使他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在谈到“认真治学”时,张先生分享了自己初登讲坛的往事。1952年,年仅22岁的他承担起“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今称“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在没有教材、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接下任务,决心教好这门课”。为备课古代法制史,他将书桌搬至阳台借阳光读小字文献,手握《康熙字典》随时查阅,历时七年,系统梳理中国法制史的知识,为日后编写教材奠定基础。他特别提到:“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要下真功夫、笨功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回望教学生涯,他总结出“要敢担担子”“要教学相长”“要珍惜时间”“要教学科研结合”等心得,并寄语新生:“要认真读书,下真功夫、笨功夫,才能取得进步。”

张先生还回顾了他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重要筹建者的经历,率先提出招收环保法和法社会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及时建议从校外聘请专家,解决本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强调研究生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等。这一切的初心都是为了办好研究生院。他践行“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理念。曾录取七十一岁的外国留学生、破格录取专业优异考生,并多次为学生争取发展机会。他说:“教师要敢于担担子,真正为学生着想。”

谈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张先生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过时,教师的情感传递、方法教导和价值观塑造无法被技术完全替代。他希望同学们在新时代依然坚守“认真读书”的传统,培养独立思考之能力、明辨是非之眼光,真正成长为“国之栋梁”。

讲座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张晋藩先生虽已95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整场讲座以贯通历史的智慧、饱含深情的回忆和殷切诚挚的寄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不仅分享了自己从旧中国苦难走向新中国光明的个人经历,更以一名法学教育家和法制史拓荒者的身份,向青年一代传递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坚定信念与“认真治学、不忘初心”的学术精神。据悉,此次“青春铸魂大讲堂”作为2025级新生开学教育的重要一课,为法大青年新学期的开启注入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张先生的讲座不仅是一堂法制史专业课,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政治课和人生指导课,让大家在厚重的历史回望中坚定了法治中国的理想,在真实的治学经历中感受到学术传承的温度与力量。先生所寄语的“看我法大学子,明朝国之栋梁”,必将激励新一代法大人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努力成长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感言:

法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张恒宇:

我作为新生之一有幸聆听了张晋藩先生的讲座,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思想和精神的深邃旅行。先生虽已年高,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字字珠玑。此行绝非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启迪,感悟颇多。先生讲座最核心的感染力在于他身上所坚持的家国情怀;对于先生而言,他毕生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旨在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智慧,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令人动容。通过先生讲述的国家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作为后学的我感悟到的不仅是对历史和学术的敬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先生讲话平和从容,却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他如数家珍般的分享与引导让人如沐春风,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他那宏大的精神世界。我们当以先生为楷模,葆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秉持经世致用的学术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书写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方不负先生教诲,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商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张国栋: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亲自来到新生中间,结合个人经历娓娓道出其治学之路。初登讲台讲授《中国法制史》课程时,他只能从近代史部分讲起,而后在持续完善与打磨中,逐步纳入中国古代法制史内容。他毅然摒弃苏联教材中将经济概况、阶级结构、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割裂处理的“四段论”范式,转而创新性地融合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于一体,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法制史课程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打破了以往机械划分的框架,更体现出先生立足中国实际、融通古今的学术远见。

讲座中,先生还提到自己正在编撰与修订《中国古代教育法制史》,已至鲐背之年的他,依然躬耕于教育科研一线,这份执着与热忱令我动容。先生始终认为,法制史不仅是条文与案件的汇编,更是一个民族治理智慧与文化精神的深刻体现。

先生勉励青年学子,“男儿当奋擒鲸志,但开风气不为师”,寄语我辈应有开拓之勇、创造之志,不为浮名、但求真理。能够在以张晋藩先生等诸多大师引领的法大中求学问道,我深感自豪。先生之风也让我懂得,既要读千卷律书,也要怀一片丹心。

刑事司法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王靖鑫:

我有幸在礼堂现场聆听了“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的讲座。先生已95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他一生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以身作则地演示了如何治学、如何教书、如何育人。他对法治文明的守望和对学术的虔诚,将成为我学习路上的灯塔,点亮了我们2025级研究生新生的学术道路。作为新一代法大人,我深深为张晋藩先生的精神所感动。讲座结束时,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绝。这是一堂前沿学术课,更是一堂思政育人课。正如先生所言:“法制史研究永远没有终点,我只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敢说一句狂话”。我们将接过先生手中的薪火,秉持谦虚且坚韧的姿态,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敢探索,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本科生梁恩祎:

张晋藩先生的讲座如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现场每一位听者心中。先生以法史大家的渊博学识,将“家国担当”四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他讲述中华法系时,那种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自然流露,令人深切感受到学者与民族命运的血脉相连。

更令人动容的是先生展现的师长风范。他娓娓道来却不失深邃,严谨治学又平易近人。每每讲到他为贫困学生争取机会,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让我不由得感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治学态度与人生追求——法学研究终究要服务于人民,回归到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

先生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等后学之路。我将以先生为楷模,精进学业,锤炼品格,努力成为先生所期望的、能扛起时代重任的新青年,让这份师者风范与家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法大微信【第20250907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谢翔宇 曾妍冬 牟恋芳

摄影:卢云开 尹建峰

排版:李文丽

校对:张瑶瑶

责任编辑:谢翔宇

编辑 陈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