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智能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六届“2050学子论坛”在我校举办

来源: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马兴蒙 陈子荣   9-17   阅读:
T AAA

9月13日,由我校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六届“2050学子论坛”在我校海淀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智能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为主题,与会师生展开了深入讨论。

我校党委副书记黄瑞宇、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丽芳,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我校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伯君、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徐州、科研处副处长张森、研究生院副院长万青等出席论坛,联合主办的四校师生代表及论坛投稿作者参加论坛。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万蓉主持开幕式。

黄瑞宇致欢迎辞。他表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作为全国首批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的新闻学院,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师资队伍到社会服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对技术的变革,要思考如何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又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公正性。同时,他希望同学们要珍视思考力,呵护共情温度,相信创造意义,成长为复合型创新人才。

韩伯君致开幕词。他强调“2050学子论坛”秉持“以学子为中心,为学术筑未来”理念,承载着学术使命与时代愿景。本届论坛主题契合时代发展,直面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沫潇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肯定了学子们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希望学子们在智能技术重塑传播的时代,勇于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构建新理论,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查丽干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围绕从新兴媒介理解社会变迁、智媒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和展望。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佳航主持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祖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鹏翔、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宇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石林,围绕“给年轻学者科研规划与论文写作的建议”分享了治学心得,强调研究需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导向,从中观切入选题,注重搭建系统理论框架与积累理论基础,通过长期扎实的学术训练提升能力,同时要明确研究边界与自身未来方向,以开展有意义的学术研究。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双庆主持期刊编辑圆桌会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记者》特约编辑白红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副主编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全球传媒学刊》副主编卢嘉,《新闻与写作》主编李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春秋》编辑部主任潘文静,以及《中国出版》编辑王千一,以“给年轻学者的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的建议”为主题和与会学子分享心得。六位编辑介绍了各自期刊的选题范围、用稿标准和审稿流程,并结合自己的审稿经验对论文写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下午,在“智能媒介与国际传播”“智能媒介与日常生活”“智能媒介与关系网络”“智能媒介与知识生产”“智能媒介与人的主体性”五个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子们围绕新时代如何结合智媒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智媒如何重塑日常生活、数字逻辑如何影响诸如代际关系等社会关系、新闻知识生产逻辑如何被AI重构、技术与人主体性反思等学科前沿问题进行了分享和思想碰撞。

经过前期匿名评审、学术海报评审、各分论坛综合会审等环节,论坛组委会共颁发获奖论文特等奖3篇、一等奖6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1篇。与会嘉宾为获奖学子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代表下一届“2050学子论坛”主办方发言。她对此次主办单位和与会嘉宾致以感谢,并肯定了学子们的学术潜力,分享了对下届论坛的规划与期待。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