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至16日,首届全国体育仲裁模拟辩论赛决赛阶段比赛在深圳国际仲裁院举行。经过四轮激烈角逐,我校代表队先后战胜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代表队,夺得冠军。
2025年7月,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共同发起首届全国体育仲裁模拟辩论赛,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为书状选拔,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56支赛队踊跃报名参赛。经过组委会评审组专家两轮盲审和集中会评,16支赛队成功跻身在深圳国际仲裁院举行的决赛。

决赛阶段比赛采取单败淘汰制,分为4轮。我校代表队由唐雨含、顾珊、暨海辰、唐子航组成,在姜涛、罗小霜老师指导下,四名选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精心研究赛题,周密细致准备,最终四战连捷。
冠亚军决赛在深国仲国际会议厅举行,国内体育仲裁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港澳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奥运冠军李娜、足球名宿孙继海等体育界知名人士也到会旁听。为增加冠亚军对决的难度,仲裁庭采取了与前三轮比赛不同的赛制,压缩了庭审调查环节,扩充了辩论环节,三位仲裁员白显月、吴炜、雷军轮番发问,频频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使得比赛气氛格外紧张激烈。最终,我校代表队顶住了压力,在这场终极之战中艰难获胜,为学校拿下了宝贵的冠军奖杯。同时,我校代表队还获得了最佳组织奖,罗小霜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暨海辰同学获得最佳辩手奖。

赛后,我校体育法研究所所长姜涛表示,此次大赛能够胜出,除了参赛师生的倾力付出外,更应归功于我校的长期耕耘,自2002年起我校即开始涉足体育法这一法治新域,又在国内最先设立了在编的体育法研究所,历经几代学人不懈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在此次大赛中,我校选手对体育法领域专业规则、重要案例的援引和运用,屡次得到专家肯定,均得益于专职教师队伍的悉心指导。

据悉,体育仲裁是我国《体育法》于2022年修订后新创立的仲裁制度,是继民商事仲裁、劳动仲裁、农村土地承包仲裁之后,我国依法创立的第四种仲裁制度,对于解决日益增多的体育纠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是我国唯一的体育仲裁机构,于2023年正式成立,运行两年多来,有力推进了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步伐。
此次大赛还释放出两个强烈信号。其一,体育仲裁制度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正在强势引领中国体育的法治化进程。《体育法》修订之后,体育仲裁制度迅速落地,迄今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目前已成为收案数量冠绝亚洲的大型体育仲裁机构,2025年前三个季度收案已逾百起,体育界终于有了自己的“最高法院”,许多之前在人民法院求告无门不被受理的体育纠纷,现在找到了适格的管辖渠道,整个体育事业有了一个提供法律救济的专门机构。其二,体育法作为法学领域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正在加速形成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和“职业共同体”。大赛作为一个宝贵的平台,向全国众多法科强校(院)传播了体育法的前沿知识。有其他参赛高校学子表示,通过参赛体育仲裁大赛,真正认知到了体育法这一领域的体系与逻辑,引发了学子对新知新域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