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晚,名家论坛第二讲在我校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以“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给法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副校长张保生代表学校对刘伟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盛赞刘伟教授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我校商学院师生300余人聆听了刘教授的演讲。
刘教授的演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到达了什么水平?第二,我国的经济增长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第三,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还能够保持多久?
关于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刘教授认为:单纯的GDP指标、 “绿色GDP”以及“幸福指数”都不能够全面地科学地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衡量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中,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一个是以GDP为核心的数量要素,这一要素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指标;另一个要素是以经济结构为核心的结构要素,这一要素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围绕这两大核心要素对我国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行考量,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的不仅是投入总量的增加,也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从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处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阶段的基本状况是经济加速发展,社会矛盾集中显现。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可概括为三大矛盾:固定资产增速过快与消费需求疲软之间的矛盾;物价总水平很低与通货膨胀预期值很高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速度恢复显著与失业率继续攀升之间的矛盾。刘教授运用大量的实证数据说明了这三大矛盾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困难与思路。
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多久的问题,刘教授针对国外学者的怀疑,批判了“22年经济增长极限论”。认为我国虽然从1978年至今保持的年均9.5%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越了人类经济史的经验,但“22年经济增长极限论”的两大主要论据:效率与公平,在我国都不具有完全性。国外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建立在效率要素的提高上,而是单单依靠投入量的扩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低效率生产、 社会矛盾的加剧与资源供给的紧张。但我国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发展模式的转换,这就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双重变量的推动,促使经济能持续增长。对于国外学者认为因为公平问题可能导致的社会摩擦,刘教授分析了公平问题的四大成因:一是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解决此成因主要靠提高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不同而带来的收入增长不同,解决此成因主要靠非市场的公共财政的调节;三是体制转轨的进度不同导致的“寻租”性收入不同,解决此成因主要靠深化改革、完善法治与实现充分竞争;四是历史传统导致我国经济积累的快速完成使收入差距扩大效应被短期放大,解决此成因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长期调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转换增长方式与实现制度创新,达到社会的整体进步。
刘教授的演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视角独特,辨驳犀利。在论坛的最后阶段,刘教授与现场的教师同学进行了深入充分的互动。
本场论坛是由我校科研处主办,由商学院协办。对于名家论坛的宗旨,张保生副校长进行了最新诠释:“集四海精英深邃思想,哺我校学子茁壮成长”。科研处在此也希望全校各院积极参与到论坛中,更希望全校师生关注我们的论坛。根据日程安排,论坛第三讲将于3月23日在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星教授。
相关链接:刘伟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科学》主编。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转轨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转型经济中的产权问题等。已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曾获两次 “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1994、1996)”,两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二等奖(第二、第三届),两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四、第七届),两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第五、第六届),一次获全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