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刑事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性司法研究中心   9-5   阅读:
T AAA

为促进刑事司法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当前国际刑事司法改革的最新发展,2005年8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性司法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刑事司法改革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7个国家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仅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我校参加会议的有:科研处处长崔永东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恢复性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平教授,刑事司法学院许兰亭副教授等。崔永东教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主管科研校领导和科研处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主持了首场学术研讨。王平教授做题为“社区矫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新举措”的大会主旨发言,并致闭幕词。许兰亭副教授做题为“刑事辩护律师的困境及其出路”的大会发言。

本次研讨会涵括五个专题:(1)刑事侦查制度改革;(2)刑事起诉制度改革;(3)刑事审判制度改革;(4)刑事执行和罪犯矫正制度改革;(5)恢复性司法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

本次研讨会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问题与主义并举。既有理论争鸣,又有经验交流。在理论层面,储槐植教授以“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刑事司法改革”为题的主题报告奠定了研讨会的理论深度。储教授认为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公正,目的就是消除司法不公,而改革的重点则是司法环境的改革,以刑事一体化为背景来考察,值得重视的有以下三个问题: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和司法监督。在储教授的开篇之后,来自美国的丹尼尔·凡·奈思教授的主题报告“世界恢复性司法概论”,南京大学孙国祥教授的主题报告“刑事司法改革中恢复性司法之倡导”等报告都涉及到了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层次的“主义”之争。另一方面,在研讨会上还听到了“问题”之论,如中国香港惩教署彭询元署长的主题报告“社区资源在监狱的运用:香港经验”,中国澳门检察院郭婉雯检察官的主题报告“澳门检察制度改革”,新西兰地区法院桑波恩法官的主题报告“恢复性司法在新西兰法庭的实施调查”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大陆刑事司法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理念与方法并举。研讨会不仅讨论到了刑事司法改革“做什么”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讨论到了“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后者,最具有警醒作用的是美国罗德艾兰学院的刘建宏教授的主题报告“司法改革与评价研究”。刘教授指出,在美国,任何一次的司法改革举措都需要经过严格、缜密的评价研究(evaluative study),只有方法可靠,才能增强改革的科学性,才能使改革受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缩短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距离的最好途径,即学者提出的改革措施必须具有可行性,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应当借鉴这种做法。

3.传统论题与前沿论题并举。一方面,研讨会涉及到了很多刑事司法改革的传统论题。另一方面,研讨会更多地讨论到的则是刑事司法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如我校王平教授的主题报告“社区矫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新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屈学武教授的主题报告“司法矫治处分法——中国劳教制度改革的首期目标”,等等。这些主题报告使各国、各地区代表了解到了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最新发展。

4.研讨会论题广泛,但重点突出。重点就是对恢复性司法的研讨。恢复性司法不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刑罚观的新兴的司法理念,而且是近年来在西方社会迅速兴起的全新的司法制度,并正成为一股潮流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就中国而言,中国有着“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与恢复性司法在精神上有契合之处,因此,如果能在刑事司法改革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现代法律制度之中,就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改革成效。本次研讨会正是注意到了这个国际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并在研讨中予以高度重视。提交的论文中,关于恢复性司法的论文就有10余篇,并且研讨会的第五场还设置了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专题研讨。在此,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恢复性司法在各自国家的发展和现状,以及成功的经验。中国大陆的专家也介绍了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和今后的举措和方向。这样的研讨对于中国大陆的刑事司法改革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刑事司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刑罚执行和罪犯等方方面面。如果仅以某一门学科进行研讨,有片面之嫌。本次研讨会秉承刑事一体化的宗旨,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刑事司法的各个领域,包括刑事侦查、刑事起诉、刑事审判、刑罚执行和罪犯矫正以及恢复性司法各个方面等进行全面地探讨,研究视野较为广阔,探讨问题较为深入,不管是对刑事司法理论研究,还是对刑事司法改革实践,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