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下午2点,我校名家论坛第223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会议室举行。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伟昉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的精彩演讲。本次论坛由科研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各个研究所、教研室教师参加。
莎士比亚作品译本众多,而梁实秋是中国迄今唯一凭一人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事实上,在清华读书期间,梁实秋虽对莎士比亚作品有所接触,却并不感兴趣。随后,梁实秋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之后开始在《新月》上发表有关莎士比亚的译文,从此莎士比亚成为他一生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期间,梁实秋已经开始翻译莎士比亚。至1967和1968年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他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
李教授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角度,为我们细致分析了上述明显的态度转变。外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受到胡适的支持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其二是受到18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约翰孙影响。梁实秋认为,约翰孙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说破了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的秘密”,即“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表现基本的、普遍的人性”。其三是梁实秋的妻子与父亲对于他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支持。
而最终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内在动力:其一来自他的老师、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白璧德。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同时,作为成长于民国初年的学者,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始终有潜在认同。梁实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兼具情理和谐的理念与含蓄的道德意义。其二是梁实秋主张“文学无国界,更无阶级”,坚决反对基于实用的考虑将文学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其三是梁实秋相信莎士比亚剧本包含道德意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人性的不同层面。
最后,李教授指出,研究译者与原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其译本的理解,也能对莎士比亚作品这一译本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有更深刻的认知,译者风格的形成又往往与时代语境密不可分,因此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历史性研究。在学术态度方面,李教授藉此勉励各位学子,在学术研究中要学习梁实秋执着追求而不囿于陈规的态度。就“修身”这一层面,李教授还指出,正所谓“君子怀德”,做人应像梁实秋一般儒雅,应当心态平和,善待人生。